当前位置:首页 技术设计 技术讲堂 正文

买定请离手 乐视造车的底气究竟在哪?

收藏 阅读全文 (0条) 举报/纠错

● 如何实现第一批车量产?

  Dag和Tom在加入Faraday Future之前都曾在一线的豪华汽车品牌任职,其中也包括了在特斯拉的工作经历,事实上在FF公司里,的确有不少从特斯拉跳槽过来的技术人员,我在发布会上遇到的FF底盘工程师同样聊了很多过去他在特斯拉工作时的经历,有意思的是,我问他会不会考虑到中国找一个工资更高的工作时,他耸了耸肩表示并不排斥,只是北京、上海的环境质量让他有些接受不了,但他也知道,那些新的汽车公司开出的工资真的很高。

汽车之家

  回到造车这件事上,能否在2018年完成第一批新车交付是个不能回避的话题,这对FF来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也比较敏感,毕竟成立不到3年的公司,尚未有能够为其输送新鲜血液的产品问世,贾跃亭现阶段投入的资金规模对于这样一家汽车研发公司又有些捉襟见肘,与此同时,在拉斯维加斯北边的工厂建造进度显然不太能支撑现有的交车计划,这是每个人都很清楚的事情。

-- 绝不考虑代工!

  在Faraday Future内部,一系列的执行方案也在做着多方面的论证工作,在外人看来,代工将是能够实现既定计划的唯一解决方案,但FF的管理团队并不太希望他们的车从别人家的工厂走出来,这不仅仅是情怀或者颜面的问题,而是出于对质量管控、品牌的顾虑,毕竟在美国还没有一个靠代工存活下来的案例,如果非要举个前车之鉴,被万向集团收购的Fisker算是一个,当然,代工的方式并非完全不可行,只不过像麦格纳这种好的代工资源主要集中在欧洲,MINI、PSA、宝马等品牌在欧洲都有成功的代工方案,但如果把FF 91放到几千公里外的欧洲工厂生产,由此带来的管理难度是可想而知。

汽车之家

  未来2个月内公布最终确定的方案,其实项目管理内部已经明确了方案,只是要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与FF公司内部各个达成共识,以便在目标明确的前提下,各个部门都能为了这一目标相互协同,确保项目推进的效率。

汽车之家

  乐视汽车和Faraday Future向来不缺新闻,在整个文章制作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消息出来,截至到发稿时,有消息称FF他们将改变工厂投产的一些策略,即由原先30万辆年产能调整为1万辆。在我看来,通过这样的方式向第一批投产计划倾斜更多的资源,在扑朔迷离的未来面前,这无疑是一个较为务实的选择。然而,这仅仅是工厂建设的最新进度,跟最初的量产交付可能还不是一回事,听上去有点绕,难道缩减工厂规模不是为了新车交付吗?

汽车之家

  事实上,三月份开始接受预订的300辆特殊定制的梦想合伙人版车型或许并无法被纳入这次缩减工厂的计划之中,在此前的对话中,负责生产的Dag向我透露,他们将会为第一批用户(指的是梦想合伙人版)准备一个高端定制车间,并永久保留下来。我们都知道,汽车生产涉及冲压、焊装、涂装以及总装四大工序,各个工序都需要相关的大型设备做支撑,特别是前三个工序主要依靠自动化实现制造规模,而这又是车身制造的核心工序,换句话说,所谓的高端定制车间也仅仅能够涉足总装一道工序,那么,车身从哪来呢?

汽车之家

  Dag把目光瞄向了底特律,尽管底特律和它赖以闻名的汽车工业已经走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但不可否认的是,那里还聚集着一些全球最为优质的第三方服务公司,或许在交互体验、盈利模式等理念上他们被视作远古人,但在汽车工业上的底蕴则有着让新公司不可小觑的优势,特别是在传统领域的研发和执行工作方面。FF 91最初一批车的生产制造就会考虑与这样的公司合作,让他们向FF的生产车间提供完整的车身,车身被送到定制车间后再完成底盘、动力系统以及内饰的装配,这样就能解决了先期的生产问题。

● 一定要避免特斯拉犯过的错

  生产的问题得到了初步的解决,接下来就要看Tom(全球供应链副总裁)的能耐了,从大到动力总成,小到每一个方向盘甚至每颗铆钉,它们都是一辆车能否顺利走下生产线的关键,因为一颗专用螺丝没能及时送到生产工位导致生产节拍减缓甚至停滞是一个很实际的情况,在谈及到这点时,Tom和Dag吐槽了一些之前在特斯拉的工作经历,在他们口中,埃隆·马斯克是一个不太遵守汽车行业定律的外来者,当然,像我们这样的评论人更喜欢把他称之为破坏者或者革命家,但Tom坦言,那时在特斯拉他们没少犯错误,因为在不了解汽车行业的情况下,马斯克下达的工作要求反而给执行层面带来了阻碍。现在,他们想避免在特斯拉工作时出现的错误。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虽然Tom没有直接具体指出在特斯拉的错误,但经过走访FF位于洛杉矶的研发中心,我还是发现了一些端倪。在向外界发布的新闻稿中提到了电池方面的信息,LG(LG化学是严谨的名称写法)是官方宣称的合作伙伴,你可以由此理解两层意思,其一是FF选择一线主流供应商作为自己的合作伙伴,你真的以为LG会是FF供应链中的唯一一家电池供应商吗?

  “唯一性”正是特斯拉在供应链管理上的错误,过于依赖松下18650电池让逐渐成长起来的特斯拉面临了成本绑架所带来的风险,每节电池的成本从最初的2美元到3.5美元,这与马斯克对电池成本逐年走低的预期相悖,所以才有了自己建造Gigafactory电池工厂的念头。的确,从供应链管理角度来说,供应商的唯一性无疑是一颗定时炸弹,更何况是最为核心的电池。

汽车之家

  尽管Tom没有谈及这个问题,但好在他们能够允许我进入电池研发中心,当然,前提是不能拍照。说是参观,其实也仅仅是匆匆走过几个比较核心的测试区而已,测试台上进行着常规的电池单体性能测试,果然不出意料,在其中一个操作台上我发现了三星柱状电池,简单询问技术人员得知,他们想看看同样规格的三星柱状电池的性能,言下之意,要是与LG化学的性能相近,就不排除将三星列入供应链的可能了。

文章标签: 新鲜技术解读 启示录
文章导航
收藏
+1
+1
推荐阅读
发表我的评论
您认为文章写的好么:
评价内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个网友评价,其中100.00%好评,0%差评。
评价理由:语句不通/文章阅读困难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