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鹏汽车自动驾驶背后的女博士
对于有着互联网背景的何小鹏来说,自动驾驶与智能AI是他极为看中并着重研发的两个方面。似乎所有新创车企都喜欢把未来的汽车产品与自动驾驶硬关联,他们坚信这种趋势会颠覆传统的驾驶习惯,并在商业领域大展拳脚。
在小鹏汽车自动驾驶的团队中,有一位女博士名叫谷俊丽,虽然在公众面前的露脸机会并不多,但她曾供职于特斯拉的自动驾驶团队,也是特斯拉Autopilot 2.0系统的主要负责人。有了这样的名片做背书,小鹏对于谷博士也是寄予厚望。
在实现自动驾驶核心的芯片方面,以前汽车和当下汽车最大的区别就是芯片由小向大的转变,更形象地比喻就是蚂蚁和大象的关系。换句话说,如果要在车里面实现更高量级的计算,那么计算机的计算能力要比通用计算高上一个量级甚至是两个量级。
另外,AMD、英特尔做的大芯片处理器能否被真正用到车里,空间是实现技术方面的主要痛点之一。以往的处理器,都是用在电脑上、云端上,从来没有人想过要专门为车定制设计一个处理器。真正的主机厂需要的是一个嵌入式的系统,这就要做计算、要做控制、要做传感器互联。所以说,自动驾驶系统在行业内还是空缺,而这也给它创造了市场机遇。
AI智能如何汽车生活化
AI智能研发团队是何小鹏造车三大主要体系的最后一部分。说到人工智能,其实主要有四大方面的应用,它们分别是金融、医疗、安防和汽车,随着汽车场景化概念不断被提出,人工智能在汽车领域的研发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人工智能的研发版块当中,何小鹏也更加关注汽车与视觉的联系,而汽车跟视觉相关的,就是图像处理、人工智能和几何关系。
小鹏汽车AI产品部计算机视觉首席研究员郭彦东博士曾提到智能感知是提升用户体验的基础,小鹏汽车的AI智能会分别从数据、人工智能平台和独特的场景三方面来进行多维度的构建。
在信息化的时代,数据为王这四个字一点都不夸张,新创车企与传统车企相比,在数据的获取方面先天不足。常规的获取方式其实有三种,仿真、测试车队和互联网数据。在仿真测试这块,英伟达在业内可以说是领头羊,他们可以用光子技术去做模拟,但即便这样,仿真要想还原真实场景也是有难度的。
在汽车用户极少的条件下,用测试车队的方法获取数据源是十分有效的解决方案,小鹏汽车目前也在着手进行这一方面的测试,虽然随着车队数量的增加,成本也会呈几何数量增长,但是这一测试环节必不可少,它也是小鹏汽车实现AI智能的基础。
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数据之后,搭建人工智能平台就必不可少了,它可以用大量的数据训练多个深度学习模型,并且对低频次发生的数据进行分析,完善人工智能系统。这不仅是对驾驶安全方面的提升,也是对用户体验环节的提升。
场景是人工智能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我们不得不承认车内的人工智能还处于完全的初级阶段。举例来说,为什么我们开车还是要用手机导航而非车载系统自带的导航?那是因为在导航使用的需求上,不能完成手机向车规系统的转换,说白了,车载导航不好用!
人工智能在汽车上的应用除了场景化转换受限的原因外,还有一个最大原因就是安全问题。油罐车表面的反光可能会让系统误认为是真实的车道线或车辆,由于自动驾驶车辆导致行人死亡等多种案例让我们对于自动驾驶心存“畏惧”。显然,在人工智能这条路上,车企还有很长的路要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