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触控屏“岁数”也不小了
屏幕这东西其实很早就有了,对于中国人来说,家里的老黑白电视可能是第一个让我们有了“屏幕”概念的物件,不过在印象里,触摸屏的兴起似乎也就是近几年的事儿。
触摸屏传感器被美国《工业研究》杂志评为“最重要的100项新技术产品”之一,并预言这种技术将得到广泛运用。这个预言后来真的实现了,只不过是在多年以后。
当时我就想:这玩意能有什么用?不过后面的故事你们可能很熟悉了,就在第二年的2007年,第一代iPhone发布,在往后的日子里,随着智能设备的大热,这块儿有“魔力”的屏幕迅速地风靡,被每个人“捧在手里”,以至于今天如果你问一个人:消费产品里第一个应用触控屏的是什么?估计大部分人都会告诉你是手机。不过你可能不知道:汽车第一次应用触控屏可比手机早多了。
不过在那个时代,各方面的时机都尚未成熟,充满“像素感”的画面、抽象的图标、拖沓的反应速度都使得这套系统的体验并不理想,Riviera的尝试显然算不上成功。
● “全触控”的春天
而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和硬件水平的提升,到了这几年,汽车设计领域也有越来越多的人觉得:触控才是最直观的操作方式。的确,在现代产品设计心理学中,“符合直觉”是考核产品交互是否优秀的重要标准,而当人类对一件事物感兴趣时,直接点击屏幕上的这个图标比起旋转和点按某个旋钮显然要更“符合直觉”得多,于是触控屏正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没有启动按键,没有空调控制按键,Model S把大量功能被集成在17英寸的超大触控屏里,让全世界都惊叹了一把。跟随特斯拉的脚步,很多厂商也相继推出带有超大尺寸中控屏幕的车型,包括电动车以及汽油车型,不过在我看来,大多只不过邯郸学步,只学了点皮毛。
其实这是更加符合“本能”的操作流程,虽然在传统燃油车上难以实现,但对于一款电动车来说,又有什么理由需要一个启动按键呢?
所以对于触控屏代替实体按键这件事儿,不应该为了取消而取消,更重要的是其背后的逻辑是否更加“符合直觉”,很多厂商其实并没有搞明白他们的车上为什么需要这么大的一块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