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深评] “智能”和“网联”是汽车未来竞争的关键属性,但就落地应用进度来说,离真正“有趣的灵魂”还有较长时间修炼,而“好看的皮囊”,也就是把汽车科技用数字化、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给消费者,还是触手可及的。车企纷纷把优化车辆交互和智能体验的切入点放在车载屏幕上,因为由里到外,车载屏幕是打通车内操控、车外环境信息提醒、以及后续联网服务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载体。
●《深评问道》是什么?
《深评问道》是汽车之家首个面向行业端用户打造的节目,特约汽车行业资深从业者执笔,独家解析/揭秘行业大事件。除了热闹表象,我们更想向您呈现对事物本质、因果以及未来可能性的探究和思考。
本期行业评论员——朱玉龙,在汽车电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从事多年的技术工程师,曾在上汽通用、LEAR、捷新动力等知名整车/零部件企业就职,对汽车技术的革新和发展有深入理解,充满探索热情。
一、车载大屏为集成体
回溯汽车刚刚搭载娱乐和舒适系统(磁带播放器、空调等)的时候,车企是在中间区域对按键和屏幕进行模块化排列,这样可以有序管理各项功能,方便主驾和副驾使用。最早的车内屏幕,只是娱乐功能的进化,直至演化出了屏幕,进一步整地图导航、电话等功能。
从特斯拉开始,大触控屏就成了车辆现代化交互的一个象征。这也是得益于移动互联网产业的发展,推动了消费者适应手机屏幕触控的新美学偏好,让用户可以用手机的习惯性体验去控制车辆功能。由于电动车有一些新的显示需求,特斯拉抛弃了原有传统燃油车既有的惯例,根据电动汽车特性给车主全新的数据信息,比如续航里程、能耗、充电、能量回收等信息,在整个界面设计上设计了新的元素,这些信息能帮助消费者从燃油车的驾驶习惯切换到电动车的使用上,在一个新的领域引领了屏幕的使用,同时也完成了对消费者的教育。
除了大屏化以外,还有全屏化(一体化大屏贯穿整个中控台)、多屏化(方向盘屏、车窗屏、后排区域娱乐显示屏、内后视镜区域显示屏)、多形态化(中控屏可旋转)等新兴趋势。
“全面屏”概念已经从手机延伸到汽车领域,例如拜腾采用贯穿式中控的一体化大屏设计,理想智造ONE的中控台一眼看过去也是全大屏,其实是靠三块屏实现的,但其交互的精髓与拜腾无异,除了满足信息阅读、触摸控制以外,也给副驾驶提供了充分的娱乐空间。
另外,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汽车实现了多屏交互,包括全新奥迪A8、宝马7系、大众途锐、吉利博瑞GE等,中控区基本都实现了多屏交互的一体化。多屏融合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它可以集成更多的功能,满足主副驾驶及后排用户不同的乘车需求。
客观来说,可旋转式中控屏并非刚需,但是其灵活度更高,也可以适应个人习惯来横置或者纵置屏幕,对于产品来说是个不错的宣传点和差异化元素。但另外的问题是,成本、耐久性和稳定性方面有难度。横屏或竖屏都有各自更适合的应用场景和功能,需要对软件及UI有很好的设计,包括屏幕旋转是否会影响空调出风口,整体内饰设计都要进行通盘考虑。
小结:各类屏幕方案作为车载交互体验的基础,虽然有种种利好,但也可能存在干扰驾驶员视野、操作系统不稳定等问题。一套完整且良好的交互系统,必然需要考虑硬件、软件设计、交互逻辑、云端能力、计算能力等系统性问题。
二、车外环境信息和辅助驾驶的显示
因为有了车载大屏幕做载体,企业可以将车身四周收集的环境检测信息,通过自有传感器检测完以后,不介入控制但是加以算法辨识,显示或者报警来提醒车主,从而提高车辆安全性。这种显示类的功能,可以在各个不同的场景下体现,由于使用的频次比较高,比较容易获得消费者的欢迎。比如360度高清环视、Class 3 数字影像后视镜、Class 1 数字影像后视镜、夜视系统、虚拟A柱盲点侦测 (BSD),还可以加入更多ADAS的辅助功能,可以把后方防撞警示(RCTA)、车道变换辅助(LCA)、开门警示(DOW)等外部环境辅助技术检测一并加入进来。
对于车企来说,这是面向车辆智能化发展的辅助措施:
●通过车辆外部信息和消费者使用体验的着力点,当前就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切实的帮助
●构建一套市场化的回馈机制,慢慢扩充传感器和使用场景,提高整个系统的性能和满意度
●为往后的高级驾驶功能提供一个战略缓冲,明白何时消费者需要帮助
通过消费者使用这些辅助和警示的信息服务,能帮助企业分析驾驶行为,往更复杂完善的系统进步,到了一定的程度,车型的电子架构承载这些功能的时候,就需要从顶层考虑,打破单个配置的累加,需要把资源进行重组,寻求未来成本最优化的路径。
三、车辆的智能控制
就车辆控制方式而言,从原先的物理按键,到现在的触控、手势操作、语音操作,手机App控制等,驾驶者与汽车交互的手段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尤其除了娱乐导航系统以外,还有尽可能与车内功能的融合(如电动座椅、天窗、空调控制、充电等)。
『车身电子的智能化』
基于车主操作、不同环境和场景下,车辆的智能控制从单纯基于用户明确输入而输出的状态,转向基于习惯和不同状态的判研,形成一个学习的方式,让中控大屏这个载体,最终能够匹配车主下意识的想法。更深层次的含义,是在有足够的运算能力以后,整车企业可以把消费者会关注的那些功能圈出来集中进行优化,而把原来的大量控制器转为受控的执行器。
四、集合网络的服务
车联网背后是汽车制造商、车载信息终端企业、电信运营商、IT 企业、硬件供应商、交通信息运营商及服务商等组成的生态。对于用户来说,往各个信息交互的入口,有一个身份ID就足够了,大屏背后的信息服务,必须要实现多平台数据互通,实现多个网站、平台,实行网上数据的打通。
集合网络服务 | ||
服务内容 | C端用户(私人) | B端客户(车队管理) |
语音 | 个人综合语音 语音和语义识别 语音输入 | 企业咨询 售后服务 智能调度 |
导航 | 自主导航 呼叫中心导航 POI查询 快速通过服务 行车路线规划 实时路况 | 车队编队 行车记录 POI推介 |
安全 | 安全驾驶 远程控制 车辆状态参数查询 远程诊断 紧急救援 | 物流安全服务 车辆安全管理 车辆状态参数查询 远程遥测 重点运营车辆管理 |
HMI交互互动 | SNS类互动内容 信息提示 各种媒体点播 | 企业调查 客户信息反馈 商务信息发布 |
用车秘书 | 停车信息 汽车助手 个人通讯录 反向寻车 资讯类信息服务 | 企业内部号簿类服务 企业管理信息发布 |
制表: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 |
由于目前受到各种条件限制,车联网并没有“一步到位”,不如手机、iPad联网功能强。车机和手机,在使用场景和交互属性上存在很大差别。只是把应用装进了车机,离车主使用还有很远的距离。车载设备的智能服务要基于使用场景,优先考虑安全、便捷的情况下,实现人车生活的互联互通。
全文总结:
汽车发展到现在,再往前走一步还是要契合新时期车主基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习惯,车载大屏的改变首当其冲,但车内体验是整体的,互相渗透的,需要车企综合考量座舱电子技术的研发设计,构造更加耳目一新的用车体验。(文/汽车之家行业评论员 朱玉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