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车闻中心 智能网联 正文

地平线余轶南:聚焦解决自动驾驶接管率

收藏 (0条) 举报/纠错

  [汽车之家 行业]  4月18日,第二十届上海国际汽车工业展览会如期举办。本届车展以“拥抱汽车行业新时代”为主题方向,众多车企高管、供应链企业代表、咨询机构专家齐聚一堂,共话汽车行业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在本届车展期间,汽车之家与地平线副总裁、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余轶南展开了深入交流。

  余轶南判断,点到点的导航辅助驾驶在2023年有非常明显的趋势,会渗透到所有区域。衡量自动驾驶有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舒适度,开这个车是不是舒服;第二个是通行效率,一辆合格的智驾汽车通行效率不应该比人开车低5%—10%,最好能做到比人开车的效率高10%,也就是比人开快10%。高于10%也可能会有问题,说明开得过于激进,在正负10%之间为宜;第三个是可通行范围,决定了驾驶的自由度。第四个是接管率或者说事故率,这是整个自动驾驶行业最需要去聚焦的、将来竞争核心的要素。

  在本届车展上,地平线正式宣布其基于软硬结合自研的智能驾驶专用计算架构BPU,在实现了三代迭代量产的基础上,正式进化出新一代纳什架构。基于BPU第三代贝叶斯架构打造的高等级智能驾驶芯片征程5,是全球唯二实现量产的大算力智能驾驶芯片。地平线还宣布与比亚迪、采埃孚两家国际一流企业基于征程5的全新量产合作进展。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与地平线副总裁、软件平台产品线总裁余轶南(右)』

以下为对话实录,内容有所精简:

  汽车之家:2023年以NOA为核心的智能驾驶会有哪些变化和挑战?

  余轶南:NOA功能是在有导航的模式下,从一个地点行驶到另一个地点。之前受限于算法、算力还有系统等等一系列东西,行业是从最简单的高速场景下开始落地的,另外还有一个停车场的场景。2023年开始非常明显的趋势,导航辅助驾驶会渗透到所有的区域。 

  汽车之家:对高精地图的依赖性大吗?

  余轶南:现在导航地图本身覆盖的面积很大。但是高清地图这方面并不是很好,生产和维护成本都很高,而且目前没有迹象说明,这部分成本在可见时间里,会降到一个可以接受的状态。所以技术上需要感知本身做的更加强大,不光把道路要素识别的更好,要把道路要素关联关系识别出来,把导航感知关联在一起,不用依赖于高清地图,在导航地图上就可以实现点到点的自动驾驶。

  汽车之家:您认为智能驾驶普及的难点是什么,如何为用户提供更高性价比更值得信任的产品?

  余轶南:我觉得现在普及的难点还在于性价比,一方面是现在智驾产品的用户价值,尤其是用户感受到的产品价值还不够多。另外一方面,目前整个产品成本偏高,产品性能提高一个数量级,成本下降到今天的三分之一甚至四分之一,我们认为整个行业的装配率会有巨大的提升,这也是我们努力实现的目标。

  汽车之家:您刚刚提到价格的问题,3月份的时候,整个汽车行业有了一场很大的价格战,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余轶南:这场汽车行业的价格战一定会让所有的玩家、市场的从业人员重新思考未来的趋势。这时候影响最大的首先是车型的规划,车型应该有什么样的配置,什么地方成本放多一些,什么地方把成本放少,不管怎么样这都是去伪存真的。真正用户喜欢用、爱用、愿意支付成本的产品会脱颖而出。而且,量会向头部的势力聚集。短期看,大家是会有巨大的成本压力;长期看,我觉得整个行业会变得更加健康。 

  汽车之家:您认为算力是否与用户体验成绝对的正比,如何看待车企现在各种堆料?

  余轶南:堆料就是堆成本,今天是价格过高价值过低,性价比失衡的状态。堆料堆算力绝对不等于用户的价值,用户不是买算力——用户买算力应该买服务器——用户真正买的还是驾驶的感受,包括了算力、算法、系统成本、开发成本……很多要素,全部乘起来以后才是最终的用户价值。这里面某个维度单独提高没有太大作用,必须要一起提高,才可能给用户带来一个数量级甚至两个数量级的价值增长。

  汽车之家:您认为影响智能驾驶体验的因素有哪些,是否有最核心的量化指标可以衡量?

  余轶南:我们认为衡量自动驾驶就四个维度。第一个维度是舒适度,开这个车是不是舒服。第二个是通行效率,一辆不走的车也是无人的,通行效率是很关键的问题。一辆合格的智驾汽车通行效率不应该比人开车低5%—10%,最好能做到比人开车的效率高10%,也就是比人开快10%。高于10%也可能会有问题,说明开的过于激进,正负10之间。第三个可通行范围,驾驶的自由度,智能驾驶可用范围很低的话,这个东西对我来说价值不高。最后一个是接管率或者说事故率,这个点我觉得是整个行业最需要去聚焦的、将来竞争核心的要素。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目前征程芯片出货量和车企合作是怎样的,地平线如何打动主机厂让芯片上车?

  余轶南:目前我们芯片累计已经300多万片出货量,量产的车型超过50,前装定点累计120多款车型。这里面征程5的定点车型近20个,还在持续的增量。未来还有基于纳什架构的下一代征程芯片,不同的算力档次。2022年,我们芯片在标配NOA这个市场赛道上面已经达到49%的市占率,第二名是45%,第三名百分之二点几,所以你会发现这个市场头部效应特别强。

  我们打动客户,第一个原因是产品本身。我们产品性能、质量、可靠性都足够好。芯片上车,安全非常重要,包括网络安全、质量方面,我们拿到了 AEC-100、ISO26262、ISO 21434等等一系列的汽车芯片软件相关的证书,我们基本上拿全了。

  除此之外,地平线还是一家非常懂算法的芯片公司,所以我们不仅给予客户优质的芯片,我们还帮助客户找到最适合他们的算法,支持客户研发自己的算法,过程中我们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保障。打动客户不是单一要素,还有其他的要素,综合起来是今天地平线获得主机厂认可的核心要素。 

  汽车之家:不同品牌车企合作模式是什么样的,我们地平线支持主机厂,还是主机厂会听我们多一点,谁的话语权会重一点?

  余轶南:大部分是共同讨论的。我们今天面对的是全新的技术,全新的功能和产品,全新的市场需求。用户也好,主机厂也好,地平线也好,没有任何一个对未来有绝对的话语权。它是高速变化的过程,大家在这个阶段更多的是共存,我们一起去讨论,然后技术分析层面,在成本方面,各方面找到最适合的。我们这方面花了很多资源帮助主机厂分析。

  汽车之家:设计这一套东西的话,需要很多数据做支持,我们跟品牌方的合作会遇到数据相关的问题吗,比如说数据的隐私性,这些数据能否主机厂提供给我们,或者我们数据能否分享给车企,会遇到这些问题吗?

  余轶南:隐私问题,国家已经有试运行的还是正式发布的条例,首先要求本地处理,其次要上云端一定要脱敏。对声纹、人脸、车牌,要做本地的脱敏,在本地脱敏完了以后上传,上传完以后仍然要符合国家数据安全保护保障的要求,需要建数据合规的机房,主机厂要建,地平线也需要建,数据可以通过一个协议来流通。所以一切都是在一个安全合规的框架下执行。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未来十年的话,地平线如何看待驾驶员和自动驾驶系统之间的关系,地平线扮演的角色是什么样子?

  余轶南:我先回答第二个点,地平线扮演的角色是一个赋能者——算力赋能,算法赋能,对自动驾驶的认知赋能。

  我们认为十年时间,像今天这种开放的道路,乘用车在开放环境、开放道路,它一定还是辅助驾驶,安全性再高,或者说MPI质量再高,再高它也不能做到无限大,它也是辅助驾驶。在这种情况下人和车一定是共驾的,需要很多交互确保最终的安全,不管人接管还是系统自动驾驶,都要保证最终的安全。对L4这种品类来说,我们认为有限的场景下,尤其是受限的场景下是可行的。比如说修一条专门给无人驾驶商用车用的高速公路,从一个集散中心到另外一个集散中心,两个集散中心之间不需要有任何人,这种情况下无人驾驶,现在技术可能做的还不错。如果真的出了事故,要不运营公司,要不保险公司,他就是经济的问题,不存在人的生命安全的问题。受限的环境下无人驾驶是成立的,开放环境无人驾驶是不成立的。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最后一个问题想问一下,未来在智能驾驶领域,您认为技术路线是什么样子的,单车智能、V2X,还有纯视觉的方案。

  余轶南:纯视觉还是视觉和激光雷达融合这件事情,我觉得行业还有争议。我们对此保持一种开放性,我们用技术架构来做是两种架构。纯视觉加其他传感器,是完全兼容的。第二点来讲,车路协同今天已经有了,还没有接到自动驾驶系统里。短期自动驾驶单车智能会持续演进;长期来看的话,我刚刚讲的无人驾驶专用路线,一定是车路协同的车。

  汽车之家:这样成本会不会特别高?

  余轶南:这个成本就看经济收益是什么,如果经济收益巨大,全国重新铺一张无人驾驶公路网都可以。

地平线余轶南:聚焦解决自动驾驶接管率 汽车之家
查看同类文章:
行业视角
行业对话
更多精彩内容:
召回
销量榜-销量展望
文章标签: 行业视角 行业对话
收藏
+1
+1
推荐阅读
发表我的评论
您认为文章写的好么:
评价内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个网友评价,其中100.00%好评,0%差评。
评价理由:语句不通/文章阅读困难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