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行业] 日前,Stellantis集团高管毕高诚公开表示:“西方车企在中国市场面临“再无未来”的生存危机。”亦有很多媒体曾预测,多数西方汽车品牌可能在五年内被迫退出中国市场。
这些听起来夸张的观点,事实上这也并非是危言耸听,而仍在中国市场求存的外国品牌也意识到了,墨守成规没有出路。
2025上海车展上“合资反攻”是最大的看点之一,合资车企放下姿态竞相推出搭载中国合作伙伴的驾驶辅助、智能座舱系统的新车,以实际行动向中国消费者证明自己“在中国,为中国”的决心。但,失去的阵地能否夺回?究竟还有谁在坚定地选择合资品牌?
五年时间阵地折半,合资品牌还能翻身吗?
随着中国品牌日渐崛起,豪华品牌降维打击,合资品牌受到持续的上下夹击,日渐式微。据终端销量数据来看,2019年合资品牌曾占据半壁江山,市占率总和达到52.6%,但是2021年开始快速下滑,至2025年1-4月仅剩下25.3%,下滑高达27.3个百分点,丢失半壁江山。
中国品牌的崛起,进一步压榨了中尾部合资品牌的市场,不少品牌放弃挣扎。至2025年,菲亚特、Jeep、铃木、三菱、雷诺已经彻底退出,雪铁龙、标致、雪佛兰和斯柯达的市占率也不足1%。仅剩少数头部品牌支撑。至2025年1-4月,头部品牌的份额已经超过80%,达到82.3%,相比2019年上涨了14.8个百分点。
合资品牌的“神话”早已被打破,曾经的神车传说也已经被替代,消费者不再像过去那样“迷信”合资。据汽车之家调研数据显示,意向购车人群中,依然将合资品牌作为首选考虑的仅占16.5%,但值得庆幸的是,依旧有34.3%的用户表示愿意考虑购买合资品牌。因此,能否成功将更多地意向用户转化为车主,是能否夺回市场阵地的关键。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用户才能更好的服务用户
谁还在坚定地选择合资品牌?分年龄区间看,合资品牌意向用户主要分布在31-50岁,占比达到72%。不过,与整体用户相比,合资品牌意向用户的年龄相对偏高。其中,41-50岁占比高出整体用户4.3个百分点,51-60岁高出1.1个百分点。毕竟是见证过合资品牌辉煌的一代人,因此对合资品牌有着比年轻人更多的信任与向往。
分地区来看,合资品牌意向用户主要位于中低线城市。其中,相比整体用户,位于三线城市的占比高出2.0个百分点,四线城市高出1.7个百分点,五线城市高出1.6个百分点。
分家庭年收入来看,合资意向用户多为工薪阶层,年收入主要集中在30万以下。其中,年收入10万及以下占比18.7%,相比整体人群高出3.0个百分点;10-20万占比39.1%,相比整体人群高出3.3个百分点。
分婚姻状态来看,82.5%的合资品牌意向用户均已婚已育。其中,已婚1个子女占比最高达到48.2%,相比整体人群还高出2.1个百分点。
合资品牌意向用户非常热爱生活,追求自由和新鲜感。在被测用户中,69.7%的用户表示日常爱好旅游,占比高出整体人群1.2个百分点。紧随而后的是运动、享受美食和娱乐,占比均高出整体人群。
不喜欢超前消费,更关注性价比
在购车预算方面,合资品牌意向用户相对更为保守,47.8%的用户表示预算仅为10-20万,且占比高于整体用户5.4个百分点。可以看出,他们在汽车消费方面并不喜欢超前消费,主打够用就好。
车型偏好方面,合资品牌意向用户与整体用户一样,偏爱SUV的人群最多,占比超半数达到53.9%,但占比低于整体用户6.2个百分点。他们对三厢轿车和MPV尤为偏爱,占比分别高出整体用户3.1和3.2个百分点。
认清趋势扬长避短,迎合用户需求
虽然,合资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风光不再,但完全批判和颠覆也是不可取的。认清自己的优势,发扬传统优势的同时补足短板,才是最正确的。据汽车之家调研数据显示,用户之所以依旧坚定地考虑合资品牌,最主要原因是品牌积淀深,技术积累更为雄厚,70%的用户选择比整体用户占比高出12.2个百分点。同时,销量大、渠道广、研发标准流程更完善、知名度高也是合资品牌经年累积的口碑优势。
合资品牌意向用户对新服务的需求相对更为保守和传统,且更多与性价比相关。其中,75.5%的用户偏好终身免费保养服务,占比高出整体用户2.3个百分点;更具性价比的售后服务套餐,占比高出整体用户5.4个百分点。他们对新服务的认知相对有限,因此需要更多地宣传和体验,将有利于进一步提升好感。
不太愿意超前消费的他们,对0首付等实惠便利的金融政策相对不感冒,占比相对整体人群少了1.0个百分点。他们更喜欢真金白银的干货,对终端售价大幅优惠和各类补贴的偏好均超过70%,且占比相对整体人群分别高出了6.1和3.5个百分点。
2025年,对合资品牌而言是关键转折的一年。能否反攻成功?取决于是否能脚踏实地地满足用户需求,而不是一味地自high和继续固步自封。与更多的中国伙伴合作,已经迈出了关键的一步,但未来发展会是怎样的走势?在中国,为中国,在新时代进一步的深化。(文/汽车之家 孙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