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马为什么配哈雷
[汽车之家 专业评测] 60年代的美国没有严苛的排放标准,也不存在石油危机的笼罩,于是便造就了一个充斥着发动机轰鸣的年代,而在这不绝于耳的轰鸣中,自然少不了野马V8发动机那标志性的声浪,以及哈雷戴维森V2发动机那独特的马蹄音。也正是因为它们的存在,向往自由的嬉皮士才有了一台逃离束缚的两轮车,和一辆能够在Drag Racing直线赛中大杀四方的四轮车。
时过境迁,曾经不可一世的嬉皮士们终究消失在了繁华的都市中,不过如今那两样承载他们梦想的载具却同“爱与和平”的口号一样,遍布世界,因此我才能在北京的寒冬里,遇见这台野马GT与哈雷戴维森Forty-Eight。
我相信这台野马同Forty-Eight出现在我眼前并非巧合。它们来自相同的国家,代表着相同的精神,并且传承着相同的文化。尽管在时间面前它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适应潮流,但那些经典的元素却始终如一。
1964年的纽约世博会上,福特正式推出了第一代野马车型,而在随后的五十多年中它从一台Pony Car进化为真正的Muscle Car,不断的自我超越最终诞生了无数经典,也成就了我们眼前的这台野马GT。
Forty-Eight身前虽然没有如此长的历史可循,但它所处的Sportster家族却是哈雷戴维森旗下最畅销、最长寿的系列,至于Forty-Eight(48)特殊的名字,则是为了致敬1948年诞生的MODEL S车型。
经过历代车型的演化,独特的尾灯造型已经同V8发动机一样,成为了野马不可或缺的元素。反观一旁的Forty-Eight,它向经典致敬的方式则更为纯粹,那个曾经为125cc发动机设计的锥形油箱如今被直接放到了1202cc发动机上,续航显然没有血统来的重要。
为了生存,野马在同石油危机反复斗争中,不得不推出四缸以及涡轮增压发动机,但即便如此,在它那修长的发动机舱里也从未缺席过V8自然吸气发动机的身影。至于Forty-Eight,Street以及威路德系列的推出足以证明哈雷戴维森在水冷发动机上的造诣,然而对于Sportster等历史悠久的系列而言,唯有传统的风冷发动机才能体现它们的精髓。从这个角度来看,无论野马GT还是Forty-Eight都称得上是不忘初“心”。
除了发动机外,野马GT与Forty-Eight在变速箱的选择上也非常“传统”。带有换挡拨片的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成为了野马GT在国内的唯一选择,而Forty-Eight配备的则是一台只有5个挡位的变速箱。很显然,挡位个数都不是这两台车的优势。
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对这台野马GT进行了详细的静态评测,如果您想了解更多关于静态部分的介绍,请点击上方的相关链接。本文将侧重车辆的动态性能进行介绍。
山路驾驶/哈雷比直线
在这个寒冷的冬日里,有很多方法可以帮你驱走寒意。我选择钻进了这台野马GT的车厢内,他则采用了一种更有效的方式--启动发动机。裸露在外的V型双缸发动机使周围的气氛不断升温,改装后的VANCE&HINES排气也释放出刺耳的吼声。
身处驾驶席上的我将这视作一种挑衅,于是便启动了发动机并踩下油门踏板。最终野马GT驱赶着噪音仪上的数字停留在121分贝,而一旁的Forty-Eight则轻松超越了130分贝。毫无疑问,拥有这样一台车和拥有这样一位邻居,绝对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驾驶野马GT行驶在蜿蜒的山路中是一件十分惬意的事儿,这台5.0L V8发动机懂得如何以舒缓的方式将动力挥洒出来,D挡模式下油门甚至还有一些慵懒,6速手自一体变速箱的换挡速度无法和同价位的性能车相比,但在平顺方面也挑不出什么毛病。
沉稳的方向盘在转向的设定上有些模糊,它总是默默执行着你所下达的指令,至于执行得好与坏则很难通过方向盘获得回馈。比起以往的整体桥式设计,全新的多连杆独立悬架也不再蛮横,它开始学着如何过滤路面上的震动,并通过复杂的架构化解车身的多余震动。
要不是身旁还有一台咆哮着的Forty-Eight,恐怕我早已沉浸在这种安逸的氛围中。透过车窗,我开始欣赏着这台浑身散发着复古气质的摩托车。低矮的车把与前置脚踏为它提供了一种充满战斗气息的坐姿,就算透过车窗与头盔,我都能感觉他的那份得意。
是时候该给彼此一点压力了。通过中控台上的拨杆,我将驾驶模式切换为运动,而驾驶Forty-Eight的骑士则心领神会地压低了身子。在运动模式下,这台野马GT终于开始向我们慢慢展现出它狂野的一面。油门踏板变得更加敏感,似乎时刻准备着杀入红区,变速箱对于降挡的处理也显得更为果断。
将一台5.0L V8发动机塞进发动机仓势必会让车头的重量有所增加,因此在弯道前必须控制好车速,否则难免发生推头。而在弯道之中,粗暴的油门控制则会令车尾瞬间挣脱地面的束缚,好在车身稳定控制系统能够及时介入,在它的帮助下,你有足够的时间将车身摆正。
紧张的氛围同样也蔓延到了Forty-Eight的身上。在不断提升的时速面前,这种弓背骑行的坐姿让他看起来就像是一只风筝,并且由于双腿无法完全夹住油箱,在同重心的对抗中也显得有些不太自然。就算你成功战胜了重心,也必须谨慎控制压弯的角度,除非你将磨脚踏也视为一种乐趣。
事实证明,无论是野马GT还是Forty-Eight都不太适合如此激烈的驾驶,相比之下,还是轻松惬意的节奏更能体现出它们所传递的精神,对于这一观点,我身旁的骑士欣然接受,但我却有些不甘心,毕竟这可是一台卖到了70多万的野马GT。所以我告别了Forty-Eight,带着我的野马GT来到了有一个能够证明它的地方,赛道!
不过在临别之前,我同这辆Forty-Eight还进行了一次友好的直线比拼。对于这台摩托车而言,它在起步时无需作考虑,收到指令后,动力以最快捷简单的方式传递到车轮,所以第一个冲出去的无疑是Forty-Eight,而野马GT则必须精准控制转速,否则就会一直打滑,好在5.0L V8发动机的后劲十足,终于在临近终点时让野马GT能够迎头赶上。我敢确信,只要这条直线够长,最后赢的一定是野马GT。
赛道体验及圈速测试
● 赛道体验及圈速测试
考验野马5.0L GT的性能,只在山路和公路上是不够的,所以我们这次把它扔进赛道,看看在纯竞技驾驶方式下它会带来怎样的表现。赛道驾驶部分交给我们改装/赛事编辑、赛车手王涛,让他来讲讲这款车在赛道的表现(赛道部分文字由王涛撰写)。
这次赛道测试我们选择的是一条位于山上的赛道,全程约1.8公里,包括10个弯角,最长直道400米。这条赛道最大的特点是落差极大,最大落差达到55米(赛道尚未正式启用,以上数据均不是官方数据),所以在多个弯角都会出现非常陡的上坡和下坡路段。
前不久我刚刚驾驶过2.3T的野马,在我看来这款车的打造相当成功,高精度直列4缸涡轮增压燃油直喷发动机,引领着发动机技术的前沿。不过小排量少了那份底蕴,那份属于美式肌肉跑车的底蕴。驾驶中操控顺畅,不温不火,开着2.3T野马的感觉就像开个新款蒙迪欧,要说哪里不一样,无非野马就是一个后轮驱动,出弯的时候车尾有些向外推,但仅仅是向外推,不会滑动!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汽车之家视频平台
【视频:赛道圈速测试】
驾驶这辆5.0L V8的野马感受就完全不一样了,聆听着V8发动机的排气声浪,享受着大马力自然吸气发动机带来的线性的动力输出,给人感觉非常畅快,如果不测试圈速,我倒愿意开着野马5.0L GT在赛道里闲庭信步。不过这里毕竟是赛道,我还是要关闭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尽量将车辆逼近极限状态。
下图这种连续下坡弯道,在弯道前需要把刹车距离放远一些,因为车身自重太大了,在下坡时很容易出现刹车距离不够的情况。入第二个弯的时候车身会出现扭曲的情况,这种扭曲的状态下,如果贴弯过近,会感觉到有一个车轮离地。
在入这个弯前需要精确把握路肩的位置,车轮在上了路肩之后,出弯很容易打滑,出现危险。在这个弯,2.3T的野马的表现还要稍好一些,因为动力稍弱,没有过多的滑动。
发卡弯用一挡和二挡都可以过,一挡出弯的话会感觉稍有些打滑,二挡出弯就会感觉扭矩输出有些不够,影响出弯速度。最后的大上坡落差非常大,需要足够的动力储备,野马5.0L GT在这方面有一定优势,可以通过充沛的动力输出来弥补车身自重过大的不足。另外在大上坡弯出弯的时候后车轮也会感觉非常灵活,有向外滑动的趋势。
关于这车的刹车,高速情况下重踩刹车,感觉脚感非常硬,而且刹不住;第二个是刹车负载很大,在圈速测试时只跑了不到两圈,刹车就衰减得非常厉害了,所以第一圈时的成绩是最好成绩也就不足为奇了。
自动变速箱油温过高导致的降挡过慢问题,之前的2.3T车型上比较明显,在这台5.0L野马上也有同样的感受,尤其是在多圈之后,变速箱的换挡几次出现迟疑和换挡间隙过长的情况。
最后看看野马5.0L GT的圈速,1分11秒93是它的最好成绩,这个成绩出现在测试圈的第一圈,之后几圈都比第一圈稍慢,主要原因是变速箱和刹车都有衰减。测试当天气温较低,轮胎并不是在最好工况,这对成绩也多少会产生些影响。
这是我们第一次在这个赛道进行圈速测试,所以对于1分11秒93的圈速没有太多概念,也没有办法跟其他车做个比较。不过可以透露的是,后面我们会有一大波性能车及跑车会在这里进行测试,敬请期待。
加速测试及驾驶体验
● 加速测试
由于发动机马力比较大,驱动轮轻易就可以突破地面的附着力极限,所以在起步时只要油门稍稍大一点,就会出现轮胎打滑空转的情况,这时就需要精确控制转速,既不能转速过低,也不能转速过高。
多次测试之后,车辆的轮胎慢慢达到最佳工况温度,成绩也越来越好。最终的测试结果,野马5.0L GT 0-100km/h加速需要4.76秒,成绩还是相当不错的。
● 日常驾驶感受
日常驾驶野马5.0L可以有两种不同的性格,在普通模式下变速箱和油门都有些慵懒,并不是那种亢奋地状态,尤其是油门,在突然加速时会感觉明显迟滞,犹豫一下后会有那种幡然领悟式的降挡,而在收油门之后,车辆还会回到那种温顺的驾驶状态。平顺性还算不错,日常驾驶时基本上在1800rpm就完成换挡,变速箱换挡时比较轻柔,对车内乘客没有什么干扰。
如果不考虑低矮的、稍有些拥挤的座舱和高高隆起的发动机盖,这台车也可以作为日常代步车使用,但一方面车内的人并不舒服,另一方面委屈了它。
变速箱运动模式下车辆要积极很多,变速箱时刻准备冲上3000rpm。油门响应非常积极,动力随叫随到。在山路行驶感觉动力充沛,直路加速时有非常暴躁的加速感,高转速时动力表现和排气声浪都更让人有踩住油门不放的欲望。
转向比较沉,在低速行驶时会感觉不是非常轻松,回正的力度比较大,时刻提醒你它并不甘于总是在市区里蠕行。高速行驶也没有灵活轻快很多,但给人感觉非常沉稳紧凑。底盘同样非常沉稳,高速行驶时如果遇到路面不平,悬架可以轻松化解,并不会让振动过多传递到车内。不过在转向时会感觉悬架支撑稍有不足,尤其是连续变线时,还是感觉车身会有一定幅度的侧倾。
线锁模式/功率测试
● 线锁模式
爱好直线竞速的美国人在比赛前都会进行烧胎表演,发动机轰鸣声伴随着滚滚浓烟,迅速让竞技现场升温。烧胎的目的一方面是在竞技之前让轮胎快速达到工作温度,让加速成绩更好;另一方面,也是调动现场气氛,让人群瞬间狂热起来。所以这套系统不仅有实际价值,而且极具观赏性。
车轮线锁模式(Line Lock)就是类似烧胎的一项功能,是野马 5.0L V8为数不多的性能方面的独有配置,2.3T野马可是不具备的。这套系统是通过锁死前轮的方式,让后轮持续打滑空转,轮胎迅速升温,并冒出浓烟,以此达到在竞技之前迅速暖胎的目的。
线锁模式的设置非常简单,所有设置都在行车电脑里完成。首先需要点确定键初始化线锁模式,之后牢牢踩住刹车一至两秒,就像游戏里蓄力槽一样,这时线锁模式就被激活了。开始烧胎之前会感受到刹车踏板有辅助制动力度,这时前轮刹车泵将保持满压力,而释放后轮制动。下面的视频为您演示线锁模式下烧胎的整个过程。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汽车之家视频平台
【视频:线锁模式和定圆漂移】
驾驶者需要松开刹车踏板,同时踩下油门,后轮迅速空转,如果持续拉高发动机转速,车辆会瞬间被浓烟包裹。
● 轮上功率测试
我们带野马5.0L V8上了马力机,轮上功率测试结果为431马力,最大扭矩545牛·米,测试数据要比官方发动机功率输出参数略高,官方数据为最大功率422马力,最大扭矩530牛·米。
更多精彩视频,尽在汽车之家视频平台
【视频:功率测试】
从扭矩和功率输出曲线可以看出,扭矩峰值出现在4300rpm附近,不过峰值维持时间很短,在5200rpm就开始掉落。随着转速的攀升,功率持续加强,并一直维持到6400rpm。
制动/噪音/油耗测试
● 制动测试
野马5.0L GT的刹车踏板不算很硬,但比较敏感,基本上踩下一半的行程,就已经可以得到相当大的制动力度,所以日常驾驶时可以轻柔地对待刹车踏板。
最终的测试结果显示野马5.0L GT的100-0km/h距离为38.14米。对于一款性能跑车来说,超过38米的制动距离肯定不能算好,但考虑到野马5.0L GT的整备质量超过1.7吨,这样的制动成绩勉强可以接受。
● 噪音测试
这台V8发动机在高转速时的声浪非常低沉悦耳,这也是这款车的独特魅力。但日常驾驶时完全不会有这样的感受,低转速时发动机不急不躁,给人感觉野马5.0L GT也有安静的一面。
怠速噪音44.3分贝,主要是发动机低沉的运转声;中高速巡航行驶时发动机转速不高,所以我们测得的噪音值也不算高,日常驾驶不会让人有心烦的感觉。
● 油耗测试
野马5.0L GT车型搭载的5.0L发动机,相对于老款5.0L发动机,效率有所提升,不仅是功率的提升,燃油经济性也有提升,所以我们有兴趣测试一下这款车的油耗。测试全程共行驶107.3公里,包括高峰期拥堵的环路和比较通畅的高速路。最终测试结果,野马5.0L GT的百公里油耗为13.9L。
总结:
四缸野马价格不到40万,而这台V8野马则需要多付出将近一倍的价钱才能带回家,购买它的人不仅要有美系性能车情怀,还需要有雄厚的资本。如果作为一个汽车编辑,我当然要推荐2.3T车型,不管是购车性价比,还是用车经济性,2.3T车型都比5.0L车型更值得购买。不过作为汽车爱好者我要说的是,四缸车是市场的要求,只有V8野马才是那个坚持传承的野马,如果哪一天野马不再生产V8机器的车型了,我会认为野马这个车型已经落幕。所以,感谢福特,感谢那些明知不会有好的市场销量,却依旧在坚持的传承者。(文/图/摄 汽车之家 李佳 李伟龙 视频/姬振嘉)
鸣谢场地提供:嗨谷赛车公园
联系电话:15801322634
微信号:highvalley
参数配置
车型图片 | ![]() | ![]() | ![]() | ![]() |
基本参数 | Mustang 2015款 5.0L GT 性能版 | Mustang 2016款 5.0L GT 运动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运动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性能版 |
厂商指导价 | 75.80万 | 76.40万 | 40.58万 | 39.98万 |
厂商 | 福特(进口) | 福特(进口) | 福特(进口) | 福特(进口) |
级别 | 跑车 | 跑车 | 跑车 | 跑车 |
能源类型 | 汽油 | 汽油 | 汽油 | 汽油 |
环保标准 | 国V | 国V | 国V | 国V |
上市时间 | 2015.08 | 2015.11 | 2015.11 | 2015.11 |
最大功率(kW) | 310 | 310 | 231 | 231 |
最大扭矩(N·m) | 530 | 530 | 434 | 434 |
发动机 | 5.0L 422马力 V8 | 5.0L 422马力 V8 | 2.3T 314马力 L4 | 2.3T 314马力 L4 |
变速箱 | 6挡手自一体 | 6挡手自一体 | 6挡手自一体 | 6挡手自一体 |
长*宽*高(mm) | 4784*1916*1387 | 4784*1916*1387 | 4784*1916*1387 | 4784*1916*1387 |
车身结构 | 2门4座硬顶跑车 | 2门4座硬顶跑车 | 2门4座硬顶跑车 | 2门4座硬顶跑车 |
最高车速(km/h) | 249 | 249 | 233 | 233 |
官方0-100km/h加速(s) | - | - | - | - |
整车质保 | 三年或10万公里 | 三年或10万公里 | 三年或10万公里 | 三年或10万公里 |
首任车主质保政策 | - | - | - | - |
车身 | Mustang 2015款 5.0L GT 性能版 | Mustang 2016款 5.0L GT 运动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运动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性能版 |
长度(mm) | 4784 | 4784 | 4784 | 4784 |
宽度(mm) | 1916 | 1916 | 1916 | 1916 |
高度(mm) | 1387 | 1387 | 1387 | 1387 |
轴距(mm) | 2719 | 2719 | 2719 | 2719 |
前轮距(mm) | 1570 | 1570 | 1570 | 1570 |
后轮距(mm) | 1637 | 1637 | 1637 | 1637 |
车身结构 | 硬顶跑车 | 硬顶跑车 | 硬顶跑车 | 硬顶跑车 |
车门数(个) | 2 | 2 | 2 | 2 |
座位数(个) | 4 | 4 | 4 | 4 |
油箱容积(L) | 59 | 59 | 59 | 59 |
后备厢容积(L) | 382 | 382 | 382 | 382 |
整备质量(kg) | 1734 | 1734 | 1661 | 1661 |
发动机 | Mustang 2015款 5.0L GT 性能版 | Mustang 2016款 5.0L GT 运动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运动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性能版 |
发动机型号 | - | - | - | - |
排量(mL) | 4951 | 4951 | 2261 | 2261 |
排量(L) | 5.0 | 5.0 | 2.3 | 2.3 |
进气形式 | 自然吸气 | 自然吸气 | 涡轮增压 | 涡轮增压 |
发动机布局 | - | - | - | - |
气缸排列形式 | V | V | L | L |
气缸数(个) | 8 | 8 | 4 | 4 |
每缸气门数(个) | 4 | 4 | 4 | 4 |
压缩比 | 11 | 11 | 9.5 | 9.5 |
配气机构 | DOHC | DOHC | DOHC | DOHC |
最大马力(Ps) | 422 | 422 | 314 | 314 |
最大功率(kW) | 310 | 310 | 231 | 231 |
最大功率转速(rpm) | 6500 | 6500 | 5500 | 5500 |
最大扭矩(N·m) | 530 | 530 | 434 | 434 |
最大扭矩转速(rpm) | 4250 | 4250 | 2500-4500 | 2500-4500 |
最大净功率(kW) | - | - | - | - |
燃料形式 | 汽油 | 汽油 | 汽油 | 汽油 |
燃油标号 | 95号 | 95号 | 92号 | 92号 |
供油方式 | 多点电喷 | 多点电喷 | 直喷 | 直喷 |
缸盖材料 | 铝合金 | 铝合金 | 铝合金 | 铝合金 |
缸体材料 | 铝合金 | 铝合金 | 铝合金 | 铝合金 |
环保标准 | 国V | 国V | 国V | 国V |
变速箱 | Mustang 2015款 5.0L GT 性能版 | Mustang 2016款 5.0L GT 运动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运动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性能版 |
挡位个数 | 6 | 6 | 6 | 6 |
变速箱类型 | 手自一体变速箱(AT) | 手自一体变速箱(AT) | 手自一体变速箱(AT) | 手自一体变速箱(AT) |
简称 | 6挡手自一体 | 6挡手自一体 | 6挡手自一体 | 6挡手自一体 |
底盘转向 | Mustang 2015款 5.0L GT 性能版 | Mustang 2016款 5.0L GT 运动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运动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性能版 |
驱动方式 | 前置后驱 | 前置后驱 | 前置后驱 | 前置后驱 |
四驱形式 | - | - | - | - |
中央差速器结构 | - | - | - | - |
前悬架类型 | 麦弗逊式独立悬架 | 麦弗逊式独立悬架 | 麦弗逊式独立悬架 | 麦弗逊式独立悬架 |
后悬架类型 | 多连杆式独立悬架 | 多连杆式独立悬架 | 多连杆式独立悬架 | 多连杆式独立悬架 |
助力类型 | 电动助力 | 电动助力 | 电动助力 | 电动助力 |
车体结构 | 承载式 | 承载式 | 承载式 | 承载式 |
车轮制动 | Mustang 2015款 5.0L GT 性能版 | Mustang 2016款 5.0L GT 运动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运动版 | Mustang 2016款 2.3T 性能版 |
前制动器类型 | 通风盘式 | 通风盘式 | 通风盘式 | 通风盘式 |
后制动器类型 | 通风盘式 | 通风盘式 | 通风盘式 | 通风盘式 |
驻车制动类型 | 手刹 | 手刹 | 手刹 | 手刹 |
前轮胎规格 | 255/40 R19 | 255/40 R19 | 255/40 R19 | 255/40 R19 |
后轮胎规格 | 275/40 R19 | 275/40 R19 | 255/40 R19 | 255/40 R19 |
备胎规格 | 无 | 无 | 非全尺寸 | 非全尺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