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音:掉)煎黄蕊色,婉转曲尘花。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至醉后岂堪夸。
今天以唐朝诗人元稹*1(zhen三声)的一首《一字至七字茶诗》*2开篇,这首诗表达了人们对茶的喜爱之情,同时还写出人们饮茶的习俗和茶功效。 众泰T600车队的“寻茗之旅、问茶之道”从杭州出发,到今天已经驱车行驶了2000余公里,寻品到了六大茶中的绿茶、红茶和乌龙茶。从西湖龙井、武夷山大红袍、正山小种、黄山毛峰、金骏眉等耳熟能详的茶,到鲜为人知的顶谷大方茶、河红茶、佛手茶。虽还算不上行万里路,但绝对比得过读万卷书。各种茶的知识、文化、起源等,让我对茶的认知得到了巨大提升。
今天我们行车至福建泉州的安溪县,安溪以茶业闻名全中国,号称中国茶都。是中国乌龙茶之乡、世界名茶铁观音发源地。安溪铁观音名扬四海,香溢五洲,已成为中国茶叶第一品牌。
“铁观音”既是茶名,同时也是茶树品种名,它介于绿茶和红茶之间,属于半发酵茶类。《清上明制茶法》载:“清茶(即乌龙茶)起源:福建安溪劳动人民在清雍正三年制十三年(1725-1735)创制发明了清茶,首先传入闽北后传入台湾省”。“清香雅韵,冲泡后有天然的兰花香,滋味纯浓,香气馥郁持久,有“七泡有余香之誉”。
唐末宋初,有位裴姓高僧住在安溪驷马山东生泉岩的安常院,自己做茶并传授乡民,乡民称茶为圣树。元丰6年(1083),安溪大旱,请来普足大师祈雨果验,乡亲留大师与清水岩。一天,普足大师沐浴更衣梵香后准备采茶,发现有凤凰和山羌(俗称小黄鹿)来吃茶叶,遂感叹“天地造物,果真圣树”。普足大师遂回寺做茶,用圣泉泡制,他思忖:神鸟、神兽、僧人共享圣茶,天圣也。此后,天圣茶成为他为乡民治病之圣方。
明末清初。安溪,有一位退隐的打猎将军,单名叫"龙"。因为从小经烈日灸烤,风雨洗炼,长得黝黑健壮,乡亲们都亲切地叫他"乌龙"(闽南方言"乌"通"黑")。有一天,乌龙与往常一样,身背猎枪,腰别茶篓,上山打猎,兼采一些野生茶叶。过午时分,乌龙忽见一头山獐从前方跑过,他急提猎枪,尾随并击倒山獐。晚上到家,乌龙急于宰獐至深夜,竟把采来的茶叶搁置,翌日发现,炒制成茶后,其苦涩之味尽除,香醇更胜往常,乌龙大喜,连忙邀来乡亲挚友一起品尝,众人啧啧称赞,随后仿效采制,广为传开。乡亲们为感念乌龙的贡献,就把所制的茶叶都称为"乌龙茶',世代因袭、沿用至今。后来乌龙去世了,乡亲们为纪念他,在山岩上建了一座"打猎将军庙"。如今庙虽坍塌,但旧址犹存。
乾隆流年(1741),王士让*3(生于安溪县崇信里尧阳乡(今西坪镇南岩村))。奉召赴京拜谒礼部*侍郎方苞,携茶相赠。方苞品后,自感为茶中珍品,遂转献乾隆,乾隆召见王士让问茶来处,王士让细说茶之来源,乾隆细观茶叶形似观音脸重如铁,便赐名为“铁观音”。
来到了安溪县,时至中午,头等大事就是喂饱我们的胃。这人要是幸运啊,是怎么都能走运滴,我们只是吃个午饭嘛。我们的幸运星侯老师随口问了一下服务员小哥,竟然问到铁观音母树的所在地,而这位小哥的家就在那里。
安溪西坪镇,是世界名茶“铁观音”的发源地,早在清朝时期就是远近闻名的茶市和商品交易市场。茶树无性繁殖的压条、长穗扦插、短穗扦插均是西坪人民发明的。
西坪,古称栖鹏,寓大鹏在此栖息之意,后谐音改为现在的名字。西平镇开发至今逾千年,留下了不少文化遗产和名胜古迹。自宋至清的科举高中就有进士4人,举人数十。同时,西坪也是闽南著名的侨乡和台胞的祖籍地,西坪镇的台胞有60,000多人。清朝光绪年间西坪尧阳王淑景开始在香港创办尧阳茶行,至今,西坪在香港经商定居的就有500多人。
西坪人以茶为生,以茶为荣,茶业是西坪的支柱产业。远至“林奇苑茶庄”、“尧阳茶行”、“宝记茶行”等众多百年老字号创下的近代商业神话,近至八马、魏荫、日春、茗源等茶企创造的现代商业传奇。全镇共有茶叶加工企业100多家,年产值超过2000万元的有七家。
西坪作为安溪茶叶主产重镇,几乎年年举行茶王赛。茶王赛多在每年春、秋两季茶叶采制后举行,经过初赛、复赛以及决赛,最终评选出茶王。评选出的“茶王”身着盛装,手执鲜花证书,肩披绶带,坐着八抬大轿,春风满面。有诗云:“西坪五月新茶季,村村户户参赛忙,披红挂绿喜夺冠,万人空巷看茶王”。
可惜我们来的时候有点早,无缘看到“万人空巷看茶王”的景象,只好一心去寻那母树去吧。
铁观音母树生长在西坪镇上尧村后的山上,继续翻山越岭去找寻。
所经之地,放眼望去,都是大片大片的茶树。
铁观音母树现存还有三株,由西坪镇集资捐款把母树妥善的保护起来。
这三株茶树现在每年产茶七两,虽然产量不高,但却极其珍贵。瞬间我就对这七两茶十分感兴趣,在于茶树旁小卖店的老人攀谈得知,这七两茶就是由这位老人保管,只有镇上来了重要领导,他才会给泡上一泡。老人也一再邀请我们喝一喝他泡的茶,我们都兴奋的以为就是那七两茶,老人却说,去年产的茶都喝完了,今年的过些日子就可以采啦。真是捶胸顿足啊。
就让我们的战车--众泰T600在闻名世界的铁观音茶母树边留下倩影吧。
俗话说得好,没有缺憾的人生是不完美地,没有喝上铁观音母树的茶,我们只得带着深深的缺憾和再访的信念去赶路了。
永定土楼位于福建省龙岩市,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奇的山区居民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2008年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永定土楼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分方形和圆形两种。龙岩地区共有著名的圆搂360座,著名的方楼4000多座。
福建土楼据传从名崇祯年间破土奠基,至清康熙年间竣工,历世三代,阅时半个世纪,其规模巨大、造型奇特、古香古色,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高四层,楼四圈,上上下下四百见;圆中圆,圈套圈,历经沧桑三百年”。承启楼以它高大、厚重、粗犷、雄伟的建筑风格和庭园院落端庄、丽雅的造型艺术,融合如诗的山乡神韵,让无数参观者叹为观止,1981年被收入中国名胜词典,号称“土楼王”。
福建土楼的形成与历史上中原汉人几次著名的大迁徙相关。西晋永嘉年间即公元4世纪,北方战祸频仍,天灾肆虐,当地民众大举南迁,拉开了千百年来中原汉人不断举族迁徙入闽的序幕。进入闽南的中原移民与当地居民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以闽南话为特征的福佬民系;辗转迁徙后经江西赣州进入闽西山区的中原汉人则构成福建另一只重要民系--以讲客家话为特征的客家民系。
福建土楼所在的闽西南山区,正是福佬与客家民系的交汇处,地势险峻、人烟稀少、一度野兽出没,盗匪四起。聚族而居既是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要求,更是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福建土楼依山就势、布局合理,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规划的“风水”理念,适应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御的要求,巧妙地利用了山间狭小的平地和当地的生土、木材、鹅卵石等建筑材料,是一种自成体系,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特点,又极富美感的生土高层建筑类型。这独一无二的山区民居建筑,将源远流长的生土夯筑技术推向极致。
一座土楼就是一个艺术殿堂,每一座土楼,又如同一个大家族,小社会。土楼内,居住在同一屋顶下的几十户几百人同祖、同宗、同血缘,过着共门户、共厅堂、共楼梯、共庭院、共水井的和睦生活。
这种聚族同楼而居的生活模式,典型的反映了客家人的传统家族伦理和家族的亲和力。而且,楼内的客家人,住着层数相同、开间面积相等、无明显朝向差别、更无贵贱等级之分的均等居室。平等聚居,反映了客家人融洽、和睦的家风和平等团结的传统。
小苏是嫁到洪坑村的媳妇,夫家主要以种茶为生,闲暇之余也做起了讲解员。此次就由它带我们游览一番喽。
洪坑村位于福建永定县湖坑镇东北面,13世纪(宋末元初)林氏在此开基,现在还有638户2310余人居住在该土楼群内。林氏先人在此开基时所建方形土楼-崇裕楼、南昌楼已坍塌。现存明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峰盛楼、永源楼等13座,清代建造规模较大的土楼有福裕楼、奎聚楼、阳临楼、中柱楼等33座。土楼造型主要有正方形、长方形、圆形、五凤楼、半月形及其变异形式。福裕楼、奎聚楼、振成楼为该土楼群的杰出代表。
振成楼是客家土楼中的“土楼王子”,是由林氏21世林鸿超兄弟等人于民国元年(1912年)建造,因当时地处深山密林之中,交通不便,整整花了五年的时间,花费80000光洋才建造而成,据说折合现在的人民币合一千多万。振成楼俗称八卦楼,以富丽堂皇、内部空间设计精致多变而著称。其内部建筑风格及大门、内墙、祖堂、花墙等所用的颜色,大胆采用了西方建筑美学所强调的多样统一原则,达到了极高的审美境界,堪称中西合璧的生土建筑的杰作。该楼坐北朝南,占地约5000平方米,游两环同心圆楼组合而成。外环土木结构,高4层,直径57.2米,内通廊式。
烟草工业的兴起成就了林氏家族的财富积累,林氏三兄弟以3个银元起家,办起了第一家烟刀厂,字号“日升”,三年中先后在邻村创办起10数个厂家,在广州、上海城市设点推销,经过多年的艰苦奋斗,终成了大富翁。
这里的气候适合种植烟叶,另一大支柱产业就是茶。
见惯了各种茶后,对这个黑黑的家伙我倒是很感兴趣,当地人管这个叫橘子茶、柚茶,又名“成功茶”。该茶的得名与我国明清之际收复台湾的名将郑成功有关,相传当年清军入关后,郑成功的父亲郑芝龙欲图降清,郑成功苦口婆心劝说,但其父不从。郑成功只得移师广东,起兵抗清。在围攻南京时因寡不敌众而退守厦门,后又率将士数万人自厦门出发,经澎湖于台湾禾寮港登陆,围攻荷兰总督所在地赤嵌城(今台南市西安平),经过几个月的战斗,荷兰殖民者他投降,台湾收复。在收复台湾时,目睹闽台两地瘟疫流行,御病无方,心急如焚,便将军中贮备多年的柚茶分给老百姓,结果这种茶成了祛病消灾的良药。闽台粤老百姓为了感谢郑成功的功德,便将该茶称为“成功茶”。
喝了一肚子茶,逛了半天的土楼,我们的五脏六腑早就闹上了。当下我们找了一个环境优雅的土楼,在院中一坐,享用了一顿乡土气息浓郁的午餐。说真的,桌上的食材都是在简单不过的,可就是觉得那么美味呢。
享受完美味后,我们也该让精神也享受一番啊,土楼中的“四菜一汤”还在等着我们呢。告别了小苏我们回到停车场取车,却偶遇了我们的3号车。哈哈,给你留个“通缉令”,等待着再次的偶遇吧。
通缉令内容:3号车的同伴们,我们又会师啦。我们去“四菜一汤”啦,期待再次相会。
南靖土楼遍布漳州市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地,以历史悠久、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闻名于世,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这里尤以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的土楼群著名。
一方一椭三园五座土楼组合而成,气势磅礴,令人震撼。田螺坑土楼群是汉族民居建筑的杰作,坐落在海拔787.8米的狐岽山半坡上,由方形的步云楼和圆形的振昌楼、瑞云楼、、昌楼和椭圆形的文昌楼组成,均保存完好,住户均为黄氏族人。
四座圆楼簇拥着一座方楼,像是一朵怒放的梅花,美妙绝伦,璀璨夺目。公路随着山势蜿蜒而下,随着观看角度的变化,田螺坑景观魔术般地不断变幻,圆楼时而在前、时而退后,方楼时而隐蔽、时而暴露。
裕昌楼建于元末明初(约1368年),高5层18.2米,每层54间,共有房270间。每一层墙厚1.8米,往上逐层减缩10厘米,楼内墙体均以杉木建筑,坐西朝东,为观音坐莲穴位。
裕昌楼的第一看点,经过风霜雨雪,三楼四楼回廊支柱朝一个方向(顺时针)倾斜,五楼回廊支柱又朝另一个方向(逆时针)倾斜,最大的倾斜角达到15度,似乎只要一阵风吹过,它们就会轰然倒塌。但是裕昌楼建成600多年,经历多次地震,无数风雨,有惊无险安如泰山。因此被称为“东歪西斜楼”。
看点二,裕昌楼初为刘、罗、张、唐、范五姓族人共同兴建居住,故整座楼设计为间数不等的五大卦,大卦13开间,小卦9开间,每卦设一部楼梯,外墙设五个瞭望台。五姓人家,五层结构,五个单元,五行排列,体现祈望五谷丰登、五福临门的美好愿望。
看点三,裕昌楼与田螺坑土楼不同,祖堂不再大门正对面土楼一层,而是在大天井中心建了一座单层祖堂。祖堂有三个门,正门为喜门,凡遇喜事、祈神由此进出;左为生门,祈愿孩子平安有作为,由此进出;右为死门,办丧事由此进出。
看点四,裕昌楼出了大天井有水井之外,后半楼的每家每户的一楼灶间,都有一口水井,深约1.5米,直径约0.6米,井水清冽,水源充盈,拿起水勺伸手即可打水。
看点五,裕昌楼的楼层设计,楼有五层,一层为灶间,二层为粮仓,三层老人居住,四层年轻人居住,五层存放棺材。
说真的,看了这些古老的建筑,真的为这些古人的智慧而感叹。相比较现代社会的进步,可有的建筑还比不过这原始的土楼。留个T600的倩影就挥手说再见吧。
第六天行程揭秘:云水谣、火山口、集美赛车场等地。在厦门集美赛车场,我们将带领您去感受众泰T600的刚性面,其搭载的三菱4G63 2.0T涡轮增压发动机,作为一款“赛车级发动机”,此时将再显身手。
茶贴士
1、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人,唐朝著名诗人。父元宽,母郑氏。为北魏宗室魏朝成皇帝十世孙。
2、《一字至七字诗》,俗称宝塔诗,在中国古代诗中较为少见。宝塔诗是我国民族文化独有的艺术形式,也是我国文学画廊中的一朵耀眼的奇葩,虽有文字游戏之嫌,但是只要赋予它深刻的思想内涵,将诗歌的“形”与“神”紧密地交融在一起,创造出无穷的艺术魅力。
3、王士让:字尚卿,清康熙廿六年(1687年)生于安溪县崇信里尧阳乡(今西坪镇南岩村)。童年读私塾,安贫励志,致力经学。雍正十年(1732年)以五经应试中副车。据传乾隆元年(1736年)春,士让奉调入京时,随带家乡南岩名茶、馈赠侍郎方苞,方苞转进内廷。乾隆召见士让询问之后,遂赐名为“南岩铁观音”。
更多精彩内容详情:
一、 众泰T600众行中国问茶之道西湖开茶启动
//www.autohome.com.cn/info/201503/865387.html
二、众泰T600众行中国问茶之道探寻歙县古镇
//www.autohome.com.cn/info/201503/865864.html
三、众泰T600 问茶之道-探寻花海梯田
//www.autohome.com.cn/info/201503/866211.html
四、众泰T600众行中国 问茶之道-结缘武夷山
//www.autohome.com.cn/info/201504/866638.html
五、众泰T600众行中国问茶之道探访贡茶故里
//www.autohome.com.cn/info/201504/867103.html
六、众泰T600-武夷聚首品香茗 万里寻茶伴你行
//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c-2334-39827731-1.html
七、众行中国第三季,我和众泰2.0T 明前问茶江南行
//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c-2334-39816253-1.html
八、寻茗问茶◆追花逐景——众泰T600“问茶之道”寻茗之旅
http://club.autohome.com.cn/bbs/thread-c-2334-3969100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