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配方谋求滚阻与湿地性能
[汽车之家 轮胎评测] 为了满足不同车型的需求,轮胎厂商们赋予了这黑漆漆的家伙各式各样的属性,这些属性并非单一存在,而是相互叠加,或相互排斥。厂商要做的就是在中间找到平衡。在所有属性中,节能是多数厂商都不爱碰的,为啥?费力不讨好呗!具体怎么回事,且听我娓娓道来。
理论上来看,在保证行车安全的前提下,提升滚阻降低油耗能够降低用车成本。这么好的事,为何对应低滚阻属性的轮胎那么少呢?前文说费力不讨好,今天我就借着聊邓禄普ENASAVE EC300+的机会为大家解释一下。(下文简称邓禄普EC300+)
静态介绍
邓禄普EC300+问世已经有些时日了,主打的节能特点是节能。当然对于轮胎来说,它节能与否只是增值属性,主要还是要看干湿地表现这关乎行车安全的表现。从厂商的宣传来看,除了节能以外,邓禄普EC300+还具备了湿地性能以及长里程特点。对于湿地性能的关注似乎是全球轮胎厂商在近些年达成了某种共识,几乎最近的新品都绕不开湿地性能,甭管是湿地操控还是刹车表现,总之它们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这毕竟是个好现象。
从规格分布来看,这款胎适合多数主流的小型、紧凑、中型轿车,受众较为广泛。不过从目前多数车型的OE配套胎来看,节能型轮胎的占有率并不大。其实这也算是对市场上节能型轮胎产品较少的另一个佐证。当然,随着整车厂日益严苛的油耗要求,以及新能源车型占有率的扩大,节能型轮胎的春天似乎快要来了。
邓禄普EC300+的胎面采用了不常见的三条排水沟槽,虽然深度与宽度数据还说的过去,但与主流的四排排水沟比,我还是比较担心起直线排水的表现,或者可以间接理解为湿地刹车。胎面硬度方面并没有因为长里程、低滚阻属性的加入而发生明显变化,与同期测试的轮胎相差不多。
邓禄普EC300+的胎面并没有特别的设计,多数横向沟槽都采用了封闭式设计,对于减少噪音有些许帮助证,中央肋条上设计了一些纵向倒角,防止刹车时的卷边效应。当然这些设计在多数轮胎上都曾出现过,不算啥新鲜东西。对于邓禄普EC300+来说,它把精力似乎全放在了配方上。
从目前已知的信息来看,邓禄普EC300+在配方中添加了低油耗高分子材料,其作用旨在抑制分子间多余的运动,避免能量损失,从而起到降低滚阻的作用。而在湿地方面,提升了二氧化硅含量,使得橡胶能够充分与路面接触,增加接地面积,提升抓地。不过在我看来,此法似乎更适合沥青路面刚湿的情况,如果路面存在薄薄的水膜,没有锋利的沟槽划破水膜,橡胶与路面充分接触无从谈起。
谁说节能胎不能舒适
动态测试
前文我们对邓禄普EC300+进行了简单介绍,对于这样一款执着于配方的轮胎来说,我对它的测试结果还是挺期待的,在弱化花纹设计的条件下,它能否获得好的成绩呢?同样,作为主打节能轮胎的它,滚阻又能低到什么地步呢?咱们接着看。
测试场介绍
依旧是熟悉的伊狄达轮胎测试场,项目还是NVH、车外通过噪音、干湿地操控这四个维度。对于消费者来说,我们可以大致把这四个维度,看做舒适性、静音表现、干湿地安全以及驾控性能来理解会比较贴近自身需求。为了应对轮胎高强度测试,我们选择了2018款别克英朗作为测试车辆。与往期相同,测试由汽车之家编辑与伊狄达轮胎测试场的车手共同完成。
车外噪音
虽然是定位节能型轮胎,但从瞬时车外通过噪音的平均值来看,它与强调静音舒适的固特异御乘系列差异并不大,一方面是其花纹设计与前者有着相似之处,对于抑制噪音传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另一方面瞬时噪音只能作为一个衡量胎噪的标准,但如果在平顺的细沥青路上以匀速行驶,车内驾乘人员可以很容易捕捉胎噪的表现。
在ISO噪音测试道,分别以50km/h、80km/h匀速行驶,主观感受邓禄普EC300+的噪音确实存在,但不是那种嗡嗡嗡有规律的低频音,只能说胎噪比较“规整”没有杂音,胎噪的抑制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但你还是可以捕捉到。
干湿地刹车
邓禄普EC300+的干湿地刹车成绩并不突出,其中湿地刹车成绩更是令我有些惊讶。平均45.5米的成绩要高于同期测试的其它轮胎。这样的结果也与其强调的湿地表现不符,兵败直线湿地制动,我猜与其主排水沟槽有着很大关系。同时为了优化噪音表现,胎面横向花纹槽设计得有些过于“偏科”了,以至于面对1mm厚度的水膜时,略显乏力。当然我相信,倘若降低积水厚度,它的湿地成绩会有明显提升。
滚动阻力测试
最期待的部分来了,9.384N/KN的滚阻成绩让我不禁仔细查阅了滚阻报告数遍,作为一款主打节能的轮胎来说,虽没有上10N/KN,但这成绩实在谈不上有多低。而据邓禄普EC300+官网的内容显示,行驶80000公里可节省燃油约156L,即使轮胎不幸夭折,行驶30000公里也可节省约58L燃油。以现在北京92号汽油6.84元/升为例,80000公里与30000公里分别可节约1000元与400元。如此换算下来,各位认为低滚阻轮胎值得吗?
主观评价
正如前文聊噪音时那样,虽然瞬时数据看似差异只有零点几分贝的差异,但在主观测试时则是完全不一样的结果。此外,诸如NVH、操控这些难以拿客观数据衡量的项目,基本都是以驾驶员的主观评价为主,为此我们也聘请了伊狄达轮胎测试场的车手协助完成。
NVH主观评价
我们在IDIADA测试场选用了普通沥青路路、正负U型路、波纹路、粗细沥青路路、正负断层路、粗细比利时路、搓板路、井盖路及减速带路共计13种路面对邓禄普EC300+的舒适性进行主观体验。
首先噪音方面,邓禄普EC300+面对细沥青、混凝土路时对噪音抑制效果非常明显,但对于比利时路、粗糙沥青路面,噪音表现几乎没有什么优势可言了,毕竟不是专业玩静音的,这点可以理解。至于舒适性范畴,邓禄普EC300+对于细小的颠簸处理得比较到位,例如细比利时路、桥梁衔接处的凹凸,邓禄普EC300+能有效过滤震动。而类似井盖、减速带、乃至破坏路这些大型的颠簸路面,邓禄普EC300+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湿地表现不尽如人意
编辑操控环节
在实际操控环节,我们分为了两大部分:编辑场地操控和试车手赛道操控,在场地操控环节中,我们准备了最为常见的绕桩和麋鹿两项测试,测试方法为:在空载状态下,以恒定速度过桩或避障,逐渐提升车速以ESC系统介入时的车速来评价轮胎操控。桩桶码放间隔为18米,麋鹿测试的障碍物距离参照VDA桩桶摆放方案,该方案等同于ISO 3888-2标准。
在绕桩、麋鹿以及大S变线主观测试项目上,邓禄普EC300+并没有给人很强的驾控感受,无论是过桩还是避让时的极限通过速度都不高,如果执意提升车速,只能凭借ESC跌跌撞撞通过。而在大S变线的体验上,邓禄普EC300+的速度极限依旧不如其它同期测试的轮胎。如此来看这款胎还能要吗?
这恰恰是我要聊得,种种迹象表明,邓禄普EC300+的基因并没有在操控性能上,以至于它在各项目上的极限并不高。但是当你把车速放在它能承受的范围内,一切变得易于掌控了。这也恰恰说明了邓禄普EC300+的定位是“买菜胎”,路上好好开车,自由市场买个菜然后回家,别逮谁跟谁死磕,它最多就帮你省些油,其它的概不负责。
IDIADA车手主观评价
干地操控部分由西班牙测试车手Frank Tellería完成。他将分别从直线操控稳定性与行驶稳定性两个方面来评价邓禄普EC300+的干地操控水平,分别涉及总计13个维度。这些维度囊括了所有日常用车中会遇到的情况,当然,也包括极端的情况。
邓禄普EC300+的干地操控表现很清晰,它不是一款能够时时带你玩极限的轮胎,你要做的就是踏踏实实的驾驶。事实上对于邓禄普EC300+来说,把它拉到干地操控测试道有些残忍,评价不高也合乎情理,从花纹角度来讲,它并没有未操控添加更多的倒角、加强筋的设计,而胎侧的支撑也未得到优化;从配方角度来看,着重优化湿地、滚阻后,又势必会影响到干地抓地。
如果说干地的表现在情理之中,那湿地操控评价的结果就有些令人大跌眼镜了。车手对邓禄普EC300+在湿地的表现评价并不高。一方面是转向不足时需要更大角度去修正,一方面过度转向时轮胎恢复抓地需要更长的时间。事实上,前文提到的胎面花纹设计也足以判定邓禄普EC300+在湿地操控上的不足,横向沟槽的封闭设计完全是牺牲了湿地划水能力,再加之横向沟槽并没有过多考虑水膜影响,出现上述问题也是情理之中。当然,这前提是建立在道路水膜有一定厚度的基础上而言的,倘若是那种小雨过后路面刚刚湿的场景,我想湿地表现或许更受配方影响。
邓禄普EC300+,节油、舒适、噪音表现还算不错,相对的干湿地性能要弱一些。不过最有竞争力的是价格优势,从我们同期测试几款轿车胎来看,邓禄普EC300+的价格最低,或许这款胎更适合那些比较注重性比价的用户。
写在最后:
原本从邓禄普EC300+的宣传来看,我认为它的湿地应该不会太怂,但从测试结果来看,湿地操控表现还是有些令人失望,而滚阻的数据也让我有些诧异,与前段时间上市的某品牌新品相比,差距还是很大的,而巧的是那款轮胎的主要特点也是强调节能。当然如果结合售价、干湿地表现等方面来看,结果自然另当别论。(图/文 汽车之家 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