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马古道上的当代皮卡
[汽车之家 行业] 随着国内整体车市增量不断放缓的当代,皮卡的销量却逆势上扬。在第一期的内容中,我们主要针对皮卡调查的数据进行分析(第一期内容传送门)。本期内容,我们换个方式:汽车之家编辑深入实地,亲自调查感受,透过真实的皮卡故事与鲜活的车主形象,来反应皮卡的作用与文化。在如今大多数人的脑海中,皮卡仍旧带给人们的是一个“低端的工具车”形象。有些车主将自己的爱车比作“爱人”、“伙伴”,那么皮卡车型又会被它们的车主视作什么呢?
根据调查,我们选择了皮卡销量前三位的三个省份,分别为:云南、四川和河北地区。本期内容我们就从云南地区的皮卡车主故事讲起;下期内容,我们还会前往四川及河北地区。
☆ 本期皮卡故事速读:
1.易武茶山地区,丁先生经历了牛马、拖拉机到当代皮卡的时代
2.“意见领袖”与“以茶易车”
3.普洱地区,茶庄主郭先生,皮卡陪他走过了10万公里
4.昆明城区,越野爱好者孙先生游遍大江南北
5.昆明市宜良县,姚先生苗圃种植有赖于皮卡
云南-普洱:茶闻名于天下,皮卡功不可没
● 茶马古道继续传承,皮卡推动生产力发展
在广袤的祖国大地上,云南似乎受到了上天的特别偏爱,拥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拥有着我国最多的民族种类。云南的生态条件和自然气候提供了普洱、古树茶等名茶的生长环境,也正因为茶的闻名,曾隶属于思茅市的普洱直接取而代之的成为地级市。
“北有丝绸之路,南有茶马古道”,两者都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但这条兴于唐宋、盛于明清的茶马古道并不只一条,以川藏道、滇藏道与青藏道(甘青道)三条大道的主线中,还辅以众多的支线。在云南境内的大理州剑川县的沙溪古镇、普洱市的那柯里等地是保存较完好的茶马古道遗址。
那时,除了以茶叶、马匹与药材等进行交易外,马帮还是重要的交通工具。到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相对先进一些的摩托车开始取代马帮。而现如今,已是皮卡的年代。可以说,得天独厚的环境孕育了茶的历史文化,同时这里的地形因素也造就了皮卡的先天使用环境。而在我们对皮卡销量最多省份的调查中,绝大多数的国内皮卡车企都将云南列为了首位。
● 易武茶农:只有它能够在茶山上来去自如
作为普洱茶源头地区、云南古六大茶山之一的易武,种茶已有1400多年历史。茶叶产区下辖“七村八寨”,其中的麻黑村建在森林里,古茶树和森林混生,掩映在森林中的茶树拥有更好的生长环境。
而丁先生就是村寨中的一家茶农,在年年月月中经历着采茶、制茶的工作与生活。丁先生家的古树茶约有30亩左右,年产量在700公斤左右,一些高端茶叶平均一公斤的价格可以卖到2500-3000元。“茶叶为什么有的便宜,而有的昂贵,是因为生长环境和采茶时间的不同,”丁先生向我们讲述到。年份古老的茶树生长在森林中,并且在陡峭、岩石的艰难环境中,近一些的采茶距离可能与人们的居住地有四、五公里,远一些的会在十公里之上。另外,这里的采茶主要分为春茶和秋茶,当下也正值秋茶期,过了采茶时间段,茶叶的品质就达不到最佳状态了。因为道路崎岖坎坷,其它车辆无法上山,在时间、距离及地理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下,这些采茶人是非常需要皮卡的。并且在一些相对恶劣的环境下,四驱系统正好派上用场。
采茶时,皮卡车的主要用途就是拉着这些采茶工人上山,为了提升效率,皮卡货厢里也会有人。当然,偶尔路上也会看到一些超载的现象,不过为了安全行驶,还是不要超载为好。由于古树茶比较高,每一棵独立,有的需要搭梯子上去采,因此采摘的量不大。正常情况下一个茶农,从上午采茶到下午四点也就是30公斤左右,能够采到50公斤就算很多了。而台地茶比较低,采摘速度会比较快一些。到了下午五点,大家会把采摘好的茶叶陆续装上皮卡车运回去,之后再来接上工人回去。
回到家中后,丁先生就开始了自己的制茶过程。采茶时需要更多的人手,而制茶则需要的是一门手艺,为了保证品质和口感,制茶环节都是丁先生和家人自己进行的。他把采回来的鲜叶进行萎凋,主要通过自然风干或者开风扇吹进行散热,从而蒸发部分水分,降低茶叶细胞的张力,增加芽叶的韧性。
之后再进行手工炒茶,炒茶的温度在180-200℃的高温,一锅茶大约需要翻炒40分钟,最多的炒茶量为5公斤。翻炒之后的步骤就是揉捻。揉捻的过程同样也需要手工进行,大约耗时在半个小时。当茶叶卷起来以后慢慢自然晒干,然后还要检查挑选,把稍微品相、成形等差一点的茶叶都挑拣出来。从采摘、萎凋、杀青、揉捻、干燥乃至后面的加工包装等,制茶的上述过程要五天左右才能完成成品。普洱茶分为生茶和熟茶,而对于熟茶的发酵对气温要求较高,有些情况当地没法发酵,需要把半成品从家里运输到外面做发酵,加工后才能出成品,再拉回家里,这之间的运输同样是需要皮卡车型。
以茶易车新思维 皮卡注重品质
● 意见领袖与皮卡扎堆之地
炒茶之后的间歇处,在与丁先生聊天的过程中,我们了解到丁先生自己拥有一台上汽MAXUS T70柴油自动四驱皮卡。当谈到为什么会选择上汽MAXUS的皮卡车型时,从小就在茶山长大的丁先生,讲述到他最早用的是牛马、拖拉机来运送茶叶,之后是一台郑州日产的皮卡。用了大约5-6年觉得内部的空间有些小,当时正在想着换车,之后与上汽MAXUS也是一种缘分吧。
在当地购买皮卡车型,大多数都会靠亲朋好友的了解和介绍。一家买了一个品牌的皮卡,如果产品比较可靠耐用,那自己也要买一辆一样的;或者哪个皮卡在路上跑的比较多,另外几家也会跟风,这是一种很朴实的消费理念。因此这里的皮卡销售可以说是经销商走出去,深入实地跑客户。
当然,当地皮卡的需求量较大,也属于刚需产品,也导致了各个品牌经销商之间的竞争,频繁而普遍的“探望”客户,许多当地人也就习以为常的有了“免疫能力”了。所以,这里的经销商买车,更多的是与自己的准客户们“聊聊天”,聊聊他们从事的行业、聊聊生活,聊着聊着,大家熟悉了,聊的投缘了,刚需的产品也就更方便了解了。
在众多国内老牌皮卡品牌扎堆竞争的云南市场,刚刚步入皮卡领域3年多的上汽MAXUS压力确实不小。除了工作之中的努力外,云南普洱当地上汽MAXUS的销售经理陶先生深有体会的说,“更相信这是一种缘分和幸运,大家能够彼此成为朋友”。确实,除了皮卡产品的固有品质和用户的刚需所需外,这种朴实的消费理念引发了朴实的销售模式,以皮卡为纽带,促使经销商和用户成为“相知、相伴”的朋友。在认识了丁先生和另外一位姓黄的村支书外,陶经理欣喜的说他们这是“捡到宝了”,因为这种在当地有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在口口相传中陆续为他们带来了十几台的销量。
记得郑州日产的口号就是“相信、相伴、相成就”,而在当年郑州日产就是开着锐骐皮卡上山进寨,让当地人了解到郑州日产皮卡的品质和性能。而170户人家的寨子,就拥有皮卡126辆清一色的郑州日产皮卡,从而带来了100%的市占率。郑州日产也顺势将“刮风寨”设立成为其第一个“皮卡村”,也打开了营销的新思路。
● “以茶易车”——茶马文化演变下的新思维
受到今年“新冠”疫情的影响,许多行业都遇到了很大的危机。当地的茶农也不例外,省外茶商无法进入,而茶主又出不去。当地的经销商打开了曾经“茶马时代”消费思路,通过以物换物的概念,演变为“以茶易车”。当然,这也是其在当地竞争压力下,打开营销思路的一个举措。
这种政策就是,用茶叶来抵押部分的购车资金,剩下的用现金补足即可。比如有的茶叶1000元/公斤,那么换个七、八万元还是很方便、很合适的。当然,这一政策也仅在普洱、西双版纳及临沧这些茶山产区推广。因为这些地区的茶叶有些名气,会有一定的保障,普洱茶的存储耐放性也会相对久一些。
对于“以茶易车”这项政策,客户还是比较支持和认可的。对于茶农来说,一是茶叶有了销路,另外有了皮卡,在今后的运输上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虽然这一政策的主旨是“互惠互助”的双赢政策,但是经销商这边也会考虑成本问题,目前政策的力度在逐渐缩小,陶经理表示目前公司压了两百万元的茶叶还没有变现。“6月份的时候,还有一个来自东北的客户来用大米进行置换,因为公司这边也有食堂,我们也就支持了这个客户的置换,相互理解嘛”,陶经理讲道。
● 茶商:我只注重一点——皮卡的品质
在普洱市区街道旁边的一家茶庄里,郭先生从2012年就开始经营着家族行业。茶庄上的茶叶需要他本人亲自从500公里外的临沧地区进货。去茶山上的茶厂进货,需要更多的二级公路行驶,因此来回一趟大约在10个小时。他所依赖的这辆皮卡车主要就是作为运输使用,一次性可以运输到100多公斤的茶叶。
同样是“跟风效应”,郭先生在谈到这辆域虎时说,当时也是一位朋友开了一辆来家里,看着挺威武的,自己也就买了一辆。而如今域虎已经陪伴郭先生5年了,在无数次的运输茶叶的旅途中,不管风雨夜昼抑或路程坎坷,他们一同走过了10万公里。
在这期间,我们也问到了郭先生,有没有一些难忘的经历或者故事呢?郭先生说,在路上会遇到半路“抛锚”熄火等一些故障,还有爆胎的情况发生。当时即便是打救援电话,荒村野路的也需要等上几个小时。他自己也只好边打电话询问、边自己修车。一个小时搞定后,他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但是,从这之中他更加注重车辆的品质,“拉重物、走烂路很多,如果质量不行,会有很多麻烦事”。近期,他也有了换车的准备,而且会把皮卡车辆的品质和耐用性放在选车的首位。
因为郭先生是90后,对新鲜事物或许会更好接受,我们问他今后是否会考虑到电动皮卡呢?郭先生说除非是所有的燃油车都不让用了,那种情况下才会考虑,不然一定会优先选择燃油车。因为当地的政策不限行,对电动皮卡的续航和动力等也会有所担心。不过最让郭先生头疼的政策是皮卡车每年都需要年检,“感觉非常频繁,哪怕两年一次也都能接受”。根据我们的调查数据显示,“一年一检”的年检政策是最让皮卡用户头疼的问题,对这项政策不满意的人占比高达83.33%。
穿越“美杜莎”式的美丽与恐怖
云南-昆明:春城旅游,无皮卡不越野
● 穿越“美杜莎”式的美丽与恐怖
离开普洱后,我们继续来到距离普洱三四百公里外的云南省会昆明。“风吹过的,路依然远,你的故事讲到了哪?”,而下面的车主故事,我们就进入到了越野的话题内容。孙先生是一家越野俱乐部的创始人,平时喜欢组织越野爱好者一起穿越。但是,这真的只是玩么?当听完了下面的故事,才知道这一切其实并没有那么简单。
时间回溯到12年前的2008年,孙先生和他的穿越车队来到了姜塘无人区。这是一片目前中国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自然保护区,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面积达29.8万平方公里。(注:目前,依照我国有关法律,穿越无人区如未经批准禁止穿越。请大家不要非法穿越,珍惜生命,遵守法律。)
在车队进入无人区穿越后的第三天,由于天气的变化,云雨反复来袭。冻土地受雨水的冲刷后开始变得松软,车队一路陷车,一路救援,困难险阻也不断地挑战着大家。在高海拔地区,大家精疲力尽的时候,其中的兰德酷路泽LC100发生故障导致车辆全车无电,无法启动,而出现故障的这台车又在冻土地松软的陷车之中。当时想到的救援措施是用另外的两台车——普拉多和帕杰罗V73的绞盘先把它救出来后再修车。但是又遇到了新的难题,一台车的绞盘也坏掉了!
这时,大家在想是继续救援,还是先修车。如果继续施救的话,最后一个绞盘承受的压力太大,长时间高负荷的工作,如果最后一个绞盘也坏了,那就彻底完蛋了。最后队员们商议先安营扎寨,先找到故障车的真正问题。目前,天色已晚,而经过一天在恶劣环境中的抗争,十分疲惫的车队决定先放弃救援和修车,好好的休整一晚。
“无人区的夜色确实很美,这也是我每次穿越无人区晚上必做的事情”,孙先生回忆到。一个人静静的坐着抬头看着天空发呆,城市的夜是车水马龙,无人区的夜是美与恐怖,美丽的景色大家都可以通过照片和视频去看到了,但是无人区的恐怖只有自己经历了才真正体会到。“看着美丽的星空,我的内心中开始有恐惧感,漫漫无人区没有尽头,也不知道下一秒会发生什么”,只有人与自然、野生动物的现实生存,“没有信号,没有外援,一切只能靠自己,靠车队的兄弟们”。进入帐篷后,一夜辗转,伴随着四周的狼嚎,我的脑子里不是如何去救援,而是在想各种导致车辆故障的情况,由简单的排除法到复杂的拆检方法,就这样想啊想啊,在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梦乡......
● 一趟远方的出行后,都是过命的兄弟…
第二天天亮,大家开始分工,我和另一个朋友负责去修车,阴差阳错的问题被我们找到了。把车辆搞好后,这台车的绞盘也可以派上用场了,最后我们成功的救援出车辆,走出了陷车地。虽然这样的场景是在穿越中再平凡不过的画面了,但是每一次这样的经历也让穿越者们记忆犹新,“人生总该有一场和兄弟为远方的旅行…无论远方有多远,有兄弟就够了。”这是我们选择出行的意义所在。“一趟远方的出行后,都是过命的兄弟”,孙先生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或许有人认为言重了,但真正经历过或者反复经历过的人会有这一偏执的认同”。
● 对五十铃“最强心脏”的信任
孙先生前些年的车型既不是五十铃品牌也不是皮卡车型,曾经他从哈弗H3的2.4L汽油、2.8T柴油一直到2.5T汽油等车型都有尝试,而其彼时的柴油机均有一些五十铃的技术和影子。之后,他换车时是想尝试一下哈弗H9的柴油车型,但是却迟迟都没有上市。作为忠实粉丝的他对五十铃发动机也算是情有独钟,于是在2019年5月份到江西五十铃4S店一口气定了三台车——两台mu-X牧游侠和一台D-MAX皮卡。
新车购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直接把新车做各类升级,因为要跑穿越,如果不升级改装,车辆达不到在恶劣环境中的越野性能。而购买的其中这台皮卡车型,则主要负责了露营、重装穿越时候的物资及救援工具。
对于孙先生这种户外用户最大的要求就是,“可以把内饰的钱省了,但一定要保证最基本的发动机质量”。但是除了五十铃发动机外,D-MAX在外观和内饰部分也足够令孙先生满意。在内饰方面,他觉得跟坐在mu-X牧游侠中差不多。“当然,前提是前排,皮卡后排基本无法坐人,时间长了会比较难受,皮卡适合两个或者一个人的旅行,或者适合作为团队出行的后勤保障车”。对于目前火热的长城炮,孙先生也有关注,他对这台车的组装工艺也是大为赞赏,不过对于一台车的心脏——发动机部件,他心里还是没有底。也或许是孙先生对五十铃发动机的品质太过信赖与认可。
2019年7月,云南香格里拉的千湖山穿越,除了个人的物资外,孙先生的车队把所有的公共物资全部拉在了皮卡上。“现在出去不是都讲究‘逼格’嘛,什么无人机呀、摄像器材呀,还有一些衣物等,可以放在皮卡的后排位置”。当然,像手冲咖啡、牛排和车载冰箱等等,货厢部分的加装部件也会满足。
“多面手”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 “多面手”却受到不公平的待遇
在车队穿越行进的过程中,途中也会经过一些城市。但是像一些中大型的城市是限制皮卡车型进入主城区的。孙先生也只有把D-MAX停在城市外停车场,并且捣腾一番行李物资,然后开其它车辆进入。“这是让所有玩皮卡或者想买皮卡的人头疼的事情,希望政策能够早一天明朗起来。”
作为一台多用途车辆,它具备着“多面手”的形象,但是却在一些中大型城市中,或是因为交通拥堵,或是因为货车排放标准等诸多原因,更重要的是皮卡的货车属性这一本质原因没有得到改变,因此会受到限行的影响。而作为最早进行皮卡解禁的四个试点地区之一的云南,在昆明市却尴尬的受到了约束。
无独有偶,隶属于昆明市的宜良县,做苗圃生意的姚先生同样遇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在昆明城区他还有自己的居住地,姚先生断不了也会进入到市区。有一次,他本以为是二环路的高速路桥上皮卡不能走,所以走的桥下,但是还是“无情的”被罚了,来回那一天就是300元。后来才知道,昆明对于皮卡限行是二环及其以内道路禁行(含二环路),也不用管是桥上还是桥下。
● “猛虎与蔷薇”,再也不用担心“客货混装和走泥塘路”了
说到苗圃种植,这可是宜良县的特色产业。宜良县的温度适宜,比春城昆明平均气温还要高3-4℃。又因为距离昆明及附近的石林景区等较近,因此宜良县的优势并不在于旅游业的发展,而是苗圃和餐饮,这些苗圃主要供给城镇路边或小区内的绿化设施。据姚先生介绍,在宜良县搞苗圃种植的大约有6000多家,小规模种植的5-8亩,大规模的可以达到1500-2000亩。而姚先生自己的种植园有45亩,涵盖70多个品种。
虽然日常来说,我们更多看到的是一些工人推着手推车在做徒手种植,但是在运送工具和肥料等方面,还是需要有劲儿能干的皮卡。“如果是遇到一些平日里的小订单,也是需要皮卡来运输的,图个方便。当然,如果是一些较大的订单,就要专门去找运输队的卡车了。”
姚先生说,先前他用的是一台微面车型,但是“客货混装”的情况是违反交通法规的,也不安全。如果遇到雨季,种植区附近会有许多的“泥塘路”,在走一些泥泞烂路时候,微面的动力弱,非常容易打滑和陷车。于是,姚先生在2018年购买了一台D-MAX柴油四驱版车型,现在已经行驶了42000公里,觉得“有劲儿省油、吃苦耐劳,很是方便”。
★ 编辑点评:
在本期的车主故事中,我们主要为您呈现了云南地区形形色色的皮卡车主,包括当地特色行业的茶农、花农用户,还有梦想着“诗和远方”的越野俱乐部车主。从而充分反映出皮卡对云南地区生产、生活中的主力地位和重要作用,及车主用户对于皮卡的依赖与个人情感。云南地区的自然环境及产业发展,对于皮卡的使用具有先天性的优势;除了昆明城区,对于皮卡政策也是非常开放的。可以说,云南地区基本上算是国内皮卡最盛行、最自由的省份。
而在下一期的皮卡车主故事,我们将继续深入四川和河北两地,为您讲述果农及私营业主等车主的皮卡生活。我相信,在皮卡解禁、政策逐渐明朗的大浪潮下,在中国的皮卡领域中,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将会真正到来。(文/图/摄 汽车之家 王亮;调查 王亮/阎明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