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桥
1系M的悬架结构秉承了宝马“操控至上”的家族风格,前双铰接支柱弹簧悬架,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的结构样式非常经典。大量的铝制部件降低了簧下质量,粗壮的横向稳定杆则将其与普通宝马区分。
双铰接支柱弹簧悬架前悬架与常规麦弗逊悬架相仿,下方前后两个摆臂似乎是将麦弗逊的下摆臂拆分开来,不过这种结构的动态特性与麦弗逊有着天壤之别,分开的两个摆臂可以让车轮有着更多的特性。例如两个铰接点可以形成一定的力矩,有利于方向的回正;拉杆的铰接点在横摆臂铰接点的前上方,这个布局可以抑制刹车点头的现象;两个铰接点也增加了转向节与车身之间的刚性。而且由于双铰接支柱弹簧悬架的特性,使得转向感受更为直接。
后桥
讲完前悬架,再将视线转向1系M后方的多连杆悬架。五根连杆各司其职,对后轮的主销、前束、外倾角都有很合理的预设,以及动态调节。对于后轮而言,随动转向(趋势)功能是对操控加分的最大因素,抛开其他设计不看,我们单独来研究这个特性。实际上,但凡多连杆独立后悬架都可以调节前束和外倾,这个还真不是宝马独有的。
我们可以看到,红线为自由行程,代表了后悬架的先天结构,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后悬架的各个铰接点依然是可以屈服的。蓝线代表了受侧向力时,前束的变化:越压越前束。假设你一个右弯急转,左侧后悬架压缩,前束增加,此时后轮是帮助你转弯的。多连杆就是这点好,动态调节前束,提升操控性能。再看绿线,这是一条和蓝线相反的线,需要悬挂提升才会增加前束的线,刹车时后轮的动态表现。其实这个很好理解,制动时,车身后方翘起,后轮形成前束,这就好比在你滑冰时减速(但愿你会滑冰),两脚形成一个“内八字”,将纵向力的一部分转化成横向力,从而形成制动力。能够完全做出这种动作,且幅度比较大的设计便是一个好的设计,暂且不去评论其他家货色,单说这辆1系M,做的还不错。
从后方的视角来看,最显眼的莫过于后轴中央硕大的差速器散热鳍片。由于后驱车的先天结构,直列发动机在向后轮传递动力时,会经历一次九十度的转变,这个动作是由锥形齿轮(或称伞齿轮)来完成的。而锥形齿轮和常规的直齿轮、斜齿轮的啮合方式不大相同,两个齿轮在工作时会有较大程度的滑动摩擦,形成剪切力并释放大量的热,而且内部的离合器式限滑差速器(小功率宝马车没有这玩意)一样会有相应热量产生,所以必须要有散热鳍片为其降温。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正是因为这一系列原因,该差速器专用的双曲线齿轮油也需要定期更换,具体期限以行车手册为准,请车主和准车主以及泛宝马车主千万注意。
弹性单元
这个压力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测量1系M的弹簧强度,以分析该车是否硬朗。我们会测量该车空载和满载后,车身高度的变化再减去轮胎的压缩量,最后得出弹簧的压缩行程。第一步是把车门打开,第二步是把“秤砣”们放进去,第三步关上车门。四只秤砣总重大约400公斤左右(口头调查前排每人180斤,后排每人210斤,但愿以后都能以这四只秤砣作为标准量具)。
测得的结果为,前悬挂的压缩量为18mm,后悬挂的压缩量为33mm,对比之前所测中级车的悬挂压缩数值,评价这辆1系M为:比较硬,但并未过分的影响舒适度。前245后265的米其林PS2运动型轮胎的抓地力已经很强大,无需过分调教成过硬的悬挂弹簧来讲1系M打造成虐人的速度机器。
总结:
1系M有着接近高端跑车的性能,却有着较为亲民的价格。其原因在于这一副底盘在结构上与普通1系或3系非常接近,而发动机此前也被很多车型装备,故无需单独开发较新的模具,极大地控制了价格,而在性能方面,并未因为使用了较多的民用量产车部件而缩水。我们的评测文章今日同期重磅上线,点击下方相关链接可以得到更为全面的关于1系M的信息。(文/图 汽车之家 任飞)
相关链接:
点击进入:2011广州车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