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回到消费领域,这些年跨界也好,联名也罢,经典营销案例屡见不鲜。不仅是高高在上的奢侈品,被称为大宗消费品的汽车也是如此。车企们乐于请大师、邀明星,搞合作。
对车企而言,与艺术家合作也好,让大师参与设计也罢。首先得到的就是关注度的提升,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明星效应。尤其是影视类明星的出现,或多或少的会出现粉丝效应。尽管真正掏腰包的少,重点是这样的宣传手段是极吸睛的。
当然,这些年被报道的很多疯狂粉丝的行为不仅疯狂,而且错误,就像是付费打榜让现在排行榜的热门歌曲听都没听过一样,对汽车而言,这样的消费也无法带动整个车系成功,乃至整个汽车市场焕发生机。
增加关注度的方法多种多样,在这个营销至上的年代,无论是对是错,制造爆点从而吸睛,远比默默无闻强得多。既然目标是获取流量,那方法自然不尽相同。
这两年开始流行起车企领导语出惊人流,为自家品牌省下不少营销费用。如果你认为北大毕业,创立两家上市公司的李斌、或是被称为80后创业代表的李想说出那些话是他们落伍,不懂车的话,那输的可能真是你。因为他们丝毫不在意对错,能引发你的注意才是真。
不信就看看他们口出狂言的时间,是不是和他们品牌新车亮相,上市时机重合或离得很近? 我想屏幕前的你心里多少会有些答案了。
写在后面的话:
在今天的消费观念里,优缺点均衡的产品不一定获得成功,它们往往被批评为平庸,相反有着独特个性的产品,即便短板明显也会有死忠粉。换言之,在今天的市场环境下,我们都会是某个产品的粉,因此无论是跨界,还是联名,企业想达到的目标无疑就是吸引更多消费者的注意力。那么,屏幕前的您有什么喜欢的联名吗?又曾为了哪些自掏腰包呢?(文/图 汽车之家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