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驰M139L 2.0T四缸发动机
[汽车之家 技术] 当下,百年汽车产业和我们日常的出行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即将到来的汽车新四化(M.A.D.E.即M-Mobility移动出行,A-Autonomous driving自动驾驶, D-Digitalization数字化,E-Electrification电气化)时代正铺垫着人类文明出行下一阶段的高速公路,新四化作为汽车技术发展的核心,就是用更少、更绿色的能源打造更加丰富和安全的出行体验,那么本期内容咱们就从动力系统、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三大维度,来盘点一下刚刚过去的2022年,各款新车上出现的新技术。
● 奔驰M139L 2.0T四缸发动机
既然全世界都在有意弱化内燃机,那咱们就反其道而行之,先从传统动力开始聊起,咱们先来看看这台地表最强2.0T发动机。
对此,其总工程师表示:“八缸发动机会增加前机舱的长度和前轴负载,而四缸发动机+PHEV的组合不仅动力输出更“润”,而且更强劲,通过自家F1动力技术助力,升功率达到了175kW,毫无疑问,M139L是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量产四缸发动机。”
据悉,相比起传统缸套,奔驰这项专利技术可以使气缸摩擦损失降低约50%,热量可以更加快速传导至冷却系统当中,压缩比也可以设定更高,同时还可以使用更低粘度的机油。
此外,采用封闭式水道的设计还能最大程度保证缸体的高结构强度,让这台AMG发动机的燃烧室能够承受高达160bar的燃烧压力。
在结构方面,一个4厘米厚的电机直接集成在排气侧涡轮叶轮和进气侧叶轮中间,能够直接驱动涡轮增压器的轴,最高转速可达150000转,即使驾驶员不踩油门甚至正在刹车的情况下,也能保证增压压力,不过这也使得涡轮的冷却系统不得不与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连接在一起。
值得一提的是,为保证电池始终处于最佳的工作温度内(45℃左右),在高性能电动泵的作用下,14升冷却液将会循环流过560节电池,确保电池的热量均匀分布。
电气化进入下一城
● 800V高压充电架构
近几年,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虽然新能源汽车的可靠性和续航里程都有了明显的提升,但里程焦虑、充电效率以及电池安全仍然是消费者最为关心的问题。充电速度慢,充电难一直是横亘在新能源消费者面前的一道鸿沟,于是800V高压充电平台应运而生。那么下面咱们就通过几个小问题来解读一下800V电压平台。
为什么要用高压输电?
*小贴士:虽然提高电压能够降低能耗损失,但也不能盲目提高电压,其一是不安全,其二是对车载线路和材料等要求较高,成本也就更高。
新能源汽车上常见的800V方案有哪几类?
以上就是800V高压架构的常见类型,电压翻倍的好处能够带来更高的充电功率,系统损耗更低,未来也会是车企的营销手段。目前,800V平台正在大规模探索和应用,已经配备800V的车型有小鹏G9、极狐阿尔法S还有保时捷Taycan等,而上汽、极氪、路特斯、理想等车企在该领域的动作也很大。
800V高压架构能够为消费者带来怎样的改变呢?
当然800V高压架构看上去不错,其实一直无法大规模使用还是有原因的,而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开发成本和采购成本。
此外,市面上常见的直流快充桩也无法充分发挥800V系统的能力,800V示范站也只是支持单车,用电高峰期同样会出现分流的情况。一句话总结就是: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
● 广汽EMB架构-氢发动机
当您看到氢发动机这个字眼,相信您肯定就有划走的想法了,的确,氢燃料电池没什么可说的,但我告诉您,这是一台烧氢气的发动机,我就不相信您不好奇!
*小贴士:其实氢发动机与氢燃料电池相比还是有一定优势的,它无需高纯度氢气作为燃料,因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用户的使用成本,而氢燃料电池必须使用高纯度氢气。
此外,由于氢发动机的最大气缸压力要高于汽油/柴油发动机,所以活塞、活塞环、连杆等部件都需要强化,同时缸盖和缸体的散热性能也需要优化;还有就是气体氢气的能量体积密度要低于汽油和柴油,所以就需要增压系统+稀薄燃烧这两项技术来弥补。
氢发动机燃烧产物除了水外,也包含一定的氮氧化物等污染物,还需要通过LNT(稀氮氧化物捕集器)和SCR(选择性催化还原)等手段进行尾气净化。
搭载氢发动机的车型与汽油车相比,除了加氢和加油的区别外,在使用过程中并无太大差异。只是氢发动机工作时,几乎不排放有害物质,更加接近零排放。从规划来看,在碳达峰节点到来前,广汽将会以油电混动为主,未来会用氢发动机+混动系统来促成碳中和目标。所以,氢发动机离走向市场还会有一段时间。
2022年出现了哪些新设计
智能座舱多点开花
看过地表最强2.0T发动机、能进一步缩短充电时间的800V电气系统,以及氢燃料领域的新动作后,再聊聊2022年一众新车的座舱里,出现了哪些新设计、新技术与新体验。
虽说异形方向盘的实际体验,可能会挑战老司机们的驾驶习惯,但相比传统圆形或D形方形盘,“砍半”后驾驶员视野更加通透,也能节约一部分车内空间。所以2022年决定在量产车上装备类似异形方向盘的,还真不只特斯拉一家。
除了海外新势力与部分中国车企外,少数老牌车企也开始在量产车中导入异形方向盘,不过采用异形方向盘的车型装备了线控转向技术,减少了转向或调头时,驾驶员手离开方向盘的几率。
需要说明的是,参考相关资料,智己LS7以及特斯拉Model S和Model X的Plaid车型,均未采用线控转向技术,而新设计+传统操作的实际体验我们先画个问号。再说丰田,带冗余设计的线控转向与异形方向盘出入成双的策略中,不难看出带来新体验的同时,也在尽量避免造成“新麻烦”,上新之余也想着求稳。
如今用触控和语音操作,替代实体按键的设计思路已屡见不鲜,继取消后视镜角度和电动方向盘调节按键,将相应功能集成到车机菜单内的设计后,我们还发现部分车企在减少车内实体按键上,有了新思路。
暂不说取消部分实体按键对降低成本是否立竿见影,新设计、新功能如果无法让操作更便利,那么是否该保留相对常规的设计,给用户多一种选择呢?回想近期在电装安心座舱企划活动上,电装相关工作人员曾表示,在新功能研发上,需要遵守用户现有的使用习惯。结合这些新车的新设计,传统供应商在策划初期的思考显然更人性化,也值得相关车企借鉴。
聊聊人机交互与新功能
聊完设计,咱再说说2022年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人机交互与功能体验。
除了不会看到仪表与中控屏间的“黑边”外,这种设计也对IM OS多屏无界智能交互系统的稳定性提出了更高要求。毕竟,仪表部分作为车速等必要行车信息的载体,如果在行车过程中黑屏(也就是屏幕失效),后果不堪设想。
说回智己L7,选择用一块大屏承担仪表和中控屏的任务,我相信智己在软件层面是有信心的。当然,实际表现如何还要让时间给咱们答案。
近年来,车内多屏化、大屏化逐渐成为趋势,继部分车型导入副驾娱乐屏之后,有些车企开始思考后舱娱乐与交互体验了。
光飞行时间法“深度相机”通过计算光脉冲的往返时间,判断物体与自身的距离,并“绘制”立体图像。基于传感器自身特点,车窗与天窗遮阳帘的启闭,也能通过手势和语音的融合交互完成。
像上文提到的极氪009和理想L9等车型,通过车内多组麦克风,实现了车内6音区的定向识别,相比前排左右定向收音或车内四音区识别,6音区定向识别更符合MPV、中大型与大型SUV的使用场景。除了可识别的音区数量增加外,长安、广汽等车企尝试将驾驶员状态监测摄像头的唇形识别能力,融入语音交互,并将为驾驶员带来全时免唤醒体验。
从满足前排驾乘人员的娱乐网联体验,到打造全车人的智能出行体验,新功能的问市也伴随着新技术和相关传感器的导入。同时部分车企也在产品中试水了异形方向盘、更少的实体按键等设计元素,不过这些新元素的体验是否都能获得消费者认可,还需要时间给咱们答案。
在海内外车企想方设法为座舱带来智能化新体验的同时,部分通信与消费电子领域的玩家,也向汽车行业迈进了一步,无论软件还是硬件上车,智能汽车上都少不了它们的身影。
华为就是其中之一,市售的问界M5、几何M6、北汽魔方等车型,均搭载了鸿蒙车机系统,通过华为账号能实现手机等智能硬件与车机的互动。而系统本身也能根据车企需求进行定制化开发,从UI设计到功能,车上的“鸿蒙”并非千篇一律。
从打破常规的方向盘设计,到手势交互等新体验,2022年智能座舱领域出现了不少让人眼前一亮的新产物。而智能座舱领域的玩家,也从车企与汽车圈供应商,扩展到了通信和消费电子领域的“老炮”。各领域的技术融合,必将带来更多新体验,也会让智能座舱及相关功能研发进一步“良性循环”。
写在最后
电气化与智能化依旧是汽车行业发展的大方向,回顾2022年,既有触电的高性能车型问市,800V电气平台也不再是少数超豪华品牌的独门绝技,无论驾控还是充电时间的缩短,一众新技术都将为新能源车用户带来更好的体验。在智能座舱方面,新设计与多模交互体验已在部分量产车上开花结果,而通信与消费电子领域玩家的入局,也在帮不少车企将自己的思路落地。
在“下集”中,我们将盘点2022年智能驾驶领域的亮点新车,以及它们搭载的新技术,也将展望2023年可能出现在量产车上的新体验。(图/文 汽车之家 马一凡 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