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前面提到的日系品牌命名大多很“随性”,而作为汽车发祥地的欧洲在明明这件事儿上就显得更有调理,即便是翻译为中文,也有很强的关联性。
总说德国人死板,我个人认为他们是喜欢设定规矩并遵守,从给车起名字这件事儿上就能看出一二。与之类似的还有部分美系品牌,即便是推出针对中国市场的车型,命名上依旧有强烈的规则可循。
更值得研究的是欧洲豪华品牌,准确的说是德系。工程师思维不仅存在于开发阶段,大到配置,小到名字都带有明显的逻辑与理性思维。字母缩写+数字组合的命名方式,以及从小到大排列的双重逻辑都便于让所有人第一时间明白定位高低。
有意思的是,如此严谨且合理的命名方式只存在于豪华品牌层面。大众这个“平民”品牌直至今日仍旧保留着一车一名的做法。而一贯以浪漫随性著称的法国人在给车起名上却是一本正经,标致与雪铁龙这对兄弟用数字严格的记录着车系定位,当然那个还活跃在F1赛场上的法系品牌——雷诺除外。
之所以大众选择单一命名方式,与很长一段时间内其车系多、覆盖面广有直接关联。当同一品牌,在类似尺寸、级别市场中会有多款车型布局,字母+数字的命名方式确实难以给出高低区别。相反,用有特点的命名方式更合适。
前面提到名字是让人联想起你最好的方式,换言之如果名字不能让消费者准确回忆起车型或从属关系,那我个人认为这多少有些失败。没错,说的就是你——韩系品牌。
基于上面提到的观点,不用统一逻辑序列命名的方式适合那些产品线不大的车企,这正好满足了超豪华与超跑品牌的现状。具有谈资、颇具沉淀的名字更切合它们的品牌调性。即便没有数字升降的帮助,凭借名字也足够给消费者留下印象。
这些年新诞生的品牌更喜欢用海外车企的起名规律,也就是字母+数字,创新点在于配置命名上引入了电子消费品的命名。另一方面,他们也在逐渐尝试减少产品线,将传统舒适性硬件配置尽可能拉满,以辅助驾驶能力区分级别高低的方法意味着车辆级别变得不那么重要,这或许是新的未来趋势。
写在后面的话:
在今天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车型名字就是产品的外包装。姑且不以信达雅这类文学作品的标准评判车型名称,接地气与好记是它们应有的“素质”。不知道在您的印象中,有哪些车名感觉不错?亦或者让您感觉匪夷所思,欢迎在下面给我留言。(文/图 汽车之家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