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这种大刀阔斧的“变革”,温水煮青蛙才是物理按键现阶段所面临的最大困境,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实体按键被触控面板所替代,除了追求所谓的“一体化美感”之外,实话讲我找不到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不过这种设计还是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
全触控操作的问题在于:按键没有突起,点按也没有反馈,想要操作甚至需要长时间转移视线,去进入几级菜单寻找某个功能,对行车安全不利。
也正因为此,部分车型会给触控区设置振动反馈,就和iPhone手机一样,用马达模拟实体按键按下的“振感”,在“全触控化”潮流不可逆的趋势下,如何让一个“平面”有更好的“手感”成了体验的重中之重。
不过这还不是它最大的价值,其最重要的价值是:理想状态下,在“多层级”的系统中,语音控制能略过一层一层的菜单,直达你想要的某项功能,你只要说出你想做什么就好了,在所有操作模式中,语音控制最符合“直觉”,学习成本几乎为零。
尽管目前语音能控制的功能还不够丰富,但在未来几年,它必将成为触控操作不可缺少的辅助,而在更远的将来,你在车上的所有操作或许只需要交给人工智能AI就好了。
● 物理按键终将“一败涂地”?
很多人觉得特斯拉Model系列就是未来汽车的模样,毕竟它已经很科幻了,不过很可惜,它还不是。
这款外形致敬大众T1的大众I.D.BUZZ概念车此前已经在美国路试了。诚然,各个厂商对于未来汽车的理解都略有不同,但整体来说大同小异,整车没有一个物理按键,以自动驾驶为中心,为“乘坐”而非“驾驶”服务。
● 尾声
写到这儿,我突然想起这么一句话:科技为懒人服务。除了我们这些老顽固,对于大多数人类来说,能说话就不动手,能触摸就不使劲儿。对汽车来说,物理按键的历史似乎就是“驾驶”的历史,在过去,当车的“辅助和娱乐功能”开始慢慢盖过驾驶属性,物理按键便开始被“层级”系统取代,而在未来,当“乘坐”的权重渐渐高于“驾驶”,甚至完全替代后者,物理按键也将随之迎来它的尽头。我们也曾经厌烦那些繁复的物理按键,挠头骂街,但对我们这些老顽固来讲,当有一天坐在满是屏幕的“驾驶室”内,点着毫无触感的平面按键,还是会说:“这都不能咔咔响,真没劲儿。”(图/文 汽车之家 郑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