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前,重庆汽车工业面对的是“缺轻、少微、无轿车”的局面,产品结构十分不合理,同时,技术能力远远落后于当时的世界先进水平。重庆汽车工业要想发展,只有先从发达国家引进技术开始,才能逐渐形成生产能力。根据国外的成功经验来看,引进技术的模式分为两种:技贸合作与合资经营。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随着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军工任务和需求大幅减少,国家提出了“军转民”的方针。为了解决万人大厂的吃饭问题,长安厂开始了对民品领域的探索。1981年广交会上,长安厂的两位民品考察员在展馆里转了一圈又一圈,也没发现适合的产品。
回去的路上,他们同时被一辆擦身而过的小车所吸引,询问得知那是一辆日本铃木生产的微型卡车。很快,长安便从广州买回两辆铃木Carry微卡,准备测绘后进行仿制,但铃木汽车的技术远远超出了他们的想象,于是经过研究,长安决定引进铃木公司的产品和技术。双方初步接洽后,日方提出了条件:长安先行独立组装两辆样车,如果做得好,双方再继续谈。
1982年1月起,长安组织对样车进行测绘设计,测绘完成后开始样车的试制,除了自己加工零件以外,长安到全国各地找专业制造厂加工比较复杂的零件,一些难度大的零件则是手工敲打出来的。1983年10月,长安将两辆总装完成的样车送到了北京,其中一辆车的发动机是原装的,其他零部件都是国产的;另一辆车的发动机是国产的,其他零部件是原装的。日方代表看完后感叹:“就凭这两辆车,我们可以继续谈。”
1984年1月,长安对发动机等总成进行了台架试验,并用两台样车跑了3万公里路试。试验结果表明,样车性能基本达到和接近日本样车水平。同年3月,长安与铃木签订了技贸合作协议书,引进ST90系列三款车型。与此同时,参加微车生产配套的各厂,全面展开了生产技术准备和生产能力的建设,但部分关键零部件仍需引进,微车最初的国产化率为22%。
1984年11月,第一批长安牌SC112微型载重汽车剪裁出厂,当年共制造了723辆。1986年9月,长安“小面”SC110微型厢式车开发成功。同年11月,长安微车年产量突破一万辆。1989年,长安进一步推出了双排座微卡,其后货厢容积有所减小,增加的车内后排座椅使得该车在载货、载客能力方面更加均衡。作为支柱民品,微车为长安实现军转民、带动重庆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另一方面,重庆汽车制造厂(由重庆动力机械厂更名而来)在生产仿解放的山城牌汽车的同时,还将触角延伸到了轻型载重汽车领域,与日本五十铃汽车公司合资成立了庆铃汽车有限公司,后者是重庆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1985年5月,庆铃以CKD方式组装出第一批双排座、载重量2吨的五十铃630轻型载重汽车。
此外,在重型载重汽车领域,1983年8月,四川汽车制造厂开拓民用市场,参照德国曼(MAN)3320卡车技术,打造出18吨级红岩CQ30290公路用载重车。1985年4月,采用奥地利斯太尔(Steyr)技术的第二代军用重型载重汽车红岩CQ19210在四川汽车制造厂装配下线。该车载重量10.5吨,最大功率210马力,峰值扭距785牛·米,最高车速75km/h,百公里耗油30升。
除了川汽,重庆负责生产第二代军用重型载重汽车的还有国营西南车辆制造厂。1982年底,以奔驰2026为基础的7.5吨级6×6越野载重车铁马XC2200样车试制成功。1986年,铁马XC2200正式定型并投入批量生产,该车搭载了KHD413风冷柴油发动机,ZF5S110GPA变速箱,有9个前进挡,最高车速85km/h,配备轮间、轴间差速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