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80年代,重庆汽车工业在微、轻、重型载重汽车领域都已经有所建树,但却迟迟没能进入轿车市场。直到1991年,长安从铃木购买了500套奥拓汽车的散件,但因为没有轿车生产资质无法投产。幸运的是,长安在向中央汇报情况时,提出请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体验一下奥拓,他操控自如地开着奥拓在院子里转了几圈,满意地说:“这是很好的家庭轿车嘛,可以生产!什么,没有进口许可证啊?呵呵,那就发嘛!”
就这样,长安组装出了第一批轿车,500辆奥拓。1992年,国家正式批准长安为开发生产经济型轿车生产基地之一。为了加快奥拓轿车的发展和生产基地的形成,1993年5月,长安与日本铃木、日商岩井签订合资协议(长厂持50%股份),成立了重庆长安铃木汽车有限公司,合同期30年。1995年3月,长安铃木总装线试制出第一辆奥拓SC7080型轿车。同年4月,该车正式投产。
长安铃木初期具备年产5万辆奥拓车的生产能力,到1995年11月时国产化率已达到60%。从标准版到都市贝贝,再到快乐王子,长安铃木奥拓凭借经济省油、结实耐用的特点赢得了国内消费者的青睐。截至2008年7月最后一辆奥拓驶下生产线,13年间长安铃木共生产奥拓轿车504861辆。奥拓不仅是重庆汽车工业对探索乘用车市场的初次尝试,也圆了很多中国家庭的汽车梦。
1997年重庆被划为直辖市,汽车制造业凭借之前的发展基础毫无悬念地成为重庆支柱产业。在汽车产品结构调整和鼓励私人购买轿车的背景下,为了提升市场竞能力,自1999年起,长安开始与通用、福特等国际知名车企接洽,寻求合资合作的机会。另一方面,在遇到长安前,福特曾与上汽、一汽、东风、天汽、北汽等有过接触,但都没能成功“牵手”。2001年4月,长安与福特“联姻”,成立了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双方各占50%的股份。
2002年7月,长安福特生产厂建设完成。2003年1月,长安福特首款经济型三厢轿车嘉年华下线,开启了福特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新征程。同年5月,长安福特推出了第二款车型蒙迪欧,首批产品采用进口组装方式生产。2004年2月,国产蒙迪欧问世,成为中高档轿车市场的性价比之选。2005年9月,长安福特福克斯三厢版下线。同年10月,长安福特重庆工厂第二总装车间竣工,产能从年产2万辆提高到15万辆。
长安福特重庆工厂除生产福特福克斯以外,作为柔性生产线,还生产过同平台的马自达3以及沃尔沃S40轿车等。2006年2月,马自达参股长安福特,公司更名为长安福特马自达汽车有限公司,三方股比变为长安50%、福特35%、马自达15%(2012年11月拆分为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同时,国产马自达3正式发布。同年7月,国产沃尔沃S40上市,沃尔沃以技术转让的形式授权长安福特马自达进行生产。
在合资汽车品牌蓬勃发展的同时,重庆本土的自主品牌轿车也初现峥嵘。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鼓励自主创新,力帆汽车(成立于2003年8月)由此获得了轿车生产资格。2006年1月,力帆首款车型520上市,这个车名既不是平台代号,也不代表发动机排量,而是网络用语“我爱你”的意思。该车造型由上海同济同捷设计,外观圆润中庸,符合大众审美,内饰与雪铁龙爱丽舍颇为相似。
由于缺乏造车经验,开发过程中时还闹了不少笑话,比如力帆最初把后排座椅的两边设计成方角,很不方便上下车,生产出来之后发现跟别的车不一样,才改成了圆角。力帆520动力系统最初搭载了与MINI相同的1.6L Tritec发动机,这款发动机出自宝马与克莱斯勒在巴西合资设立的Tritec发动机公司。据悉,力帆曾将大批摩托车销往巴西,但当地经销商没钱付款,因此用Tritec发动机抵账。
力帆520上市的同一年,已在微车领域耕耘20余年的长安汽车第一次敲开了轿车的大门。2006年11月,长安渝北工厂生产的首款轿车奔奔上市,目标客户群体为初入社会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该车由长安采用正向开发的模式,历时三年打造,过程中先后试制了101款样车,进行了100多万公里的道路试验,以及近300项可靠性试验。从奔奔开始,长安正式走上了“以微为本、以轿为主”的发展之路。
2003~2008年重庆市汽车产量(数据来源:重庆市统计局) | ||
年份 | 汽车(万辆) | 轿车(万辆) |
2003年 | 40.45 | 12.06 |
2004年 | 43.71 | 15.73 |
2005年 | 42.15 | 15.33 |
2006年 | 51.99 | 26.3 |
2007年 | 70.8 | 41.8 |
2008年 | 78.2 | 43.14 |
依托长安铃木、长安福特、力帆、长安汽车等在轿车领域的集体发力,重庆汽车产业持续高速增长的同时,轿车生产的比重从2003年不足30%,提高到2008年超过50%。整车产业形成规模的同时,也对零部件产业发展起到了强大的带动作用。截至2008年底,重庆有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398家,使整车企业的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平均达60%,比2005年的42%提高了18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