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汽车品牌为什么要转型
英国汽车品牌的兴衰从今年初的一件事儿上可见一斑——吉利放弃收购阿斯顿·马丁。今年1月份,吉利控股集团拟收购阿斯顿·马丁19.9%的股权,一旦成功,吉利就将成为最大股东,但最终吉利放弃收购。有消息称,当初吉利希望阿斯顿马丁未来在新能源、智能化方面规划发展,但阿斯顿·马丁董事会却予以否决,因为他们更希望深耕豪车及赛车领域,所以选择了F1赛点车队老板加拿大富翁劳伦斯·斯特尔,他同时也是F1前威廉姆斯车队车手(2018年加盟赛点车队)斯特尔的父亲。由此可见英国人对于自己的赛车文化和高贵血统的固执坚持。
英国人的坚持和骄傲也不是没有缘由的,日不落帝国的余晖刚消散不久, “咱祖上也曾阔过”的心理在大部分英国人心中都有,任何一个曾经伟大过的民族都会有这样的心态。在汽车方面,英国人同样有骄傲的本钱。人类进入高速发展以及科技大爆炸,起源于工业革命,而工业革命的契机则是蒸汽机。
1766年,英国人瓦特改进了蒸汽机,从而使其进入商业领域,由此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1825年,英国人斯瓦底·嘉内制作的第一辆蒸汽公共汽车。1838年,英国人亨纳特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内燃机点火装置。
好笑的是,英国人有拒绝汽车数十年的黑历史。德国人卡尔·本茨在1886年造出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英国罗孚公司在1878年就已经成立,但到1901年才开始生产汽车。这些年英国人干什么去了?
原来,19世纪的蒸汽机车对一直使用马车的英国人来说太吵闹太快了,引发了贵族和广大人民的不满,当然也有马车行业的反对。于是在1865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在今天看来相当荒谬的机动车法案,现在被称为《红旗法案》。其中规定:每一辆在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必须由3个人驾驶,其中一个人必须挥舞红旗在车前引导,车速不能超过6.4km/h,并且不能超过红旗。
好在蒸汽机和内燃机在英国的航空、船舶和轨道运输方面并未被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英国在《红旗法案》被废除后迅速发展。
1904年,罗孚、劳斯莱斯开始生产汽车。出身贵族家庭的查理·劳斯偶然看到普通机械工程师亨利·莱斯制造的2缸发动机汽车,当即决定与之合作,于是他们合作创办了劳斯莱斯。
这样的理念也是当时很多英国车企的想法,“手工”“奢华”“高贵”成为大多数英国车企的追求和坚持。到了1911年,英国已经拥有24家车企,但基本上都是面向高端,年产量不到3万台。大洋彼岸的以福特为首的美国汽车工业却早已开启流水线生产,把汽车廉价化,年产量超过20万辆。1913年,福特在曼彻斯特建厂,当年便产出7310辆汽车,远超第二名英国沃尔斯利的3000辆,罗孚干脆只有1800辆。
这一时期,正是英国产出精品车的时代。捷豹在1936年推出的SS100被誉为30年代最美的跑车之一,极速153 km/h,0-97 km/h加速时间为13.5秒,在当时是非常高的水准。这款车象征着当时英国汽车在全世界汽车行业的高端领导者地位。
二战的破坏性打击,使英国不再是“世界工厂”,但依靠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的技术和人才积累,还有战后美国对其的支持,英国汽车工业在战后的50年代快速发展。不过对高端的过度追求导致规模和利润不够,隐患重重。
英国从40年代末开始对本国车企采取了高度的保护政策,对进口车施加高关税,由此导致英国车企开始变得不思进取。德国和日本却凭借流水线和机器人的应用,大幅度提高制造效率,降低成本,汽车行业迅速崛起并抢夺市场。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更是对英国和美国的豪华、大马力高端定位车型产生了巨大冲击。
不得已,在政府的干预下,MG、捷豹、凯旋、奥斯汀、路虎、罗孚、Mini等英国品牌抱团取暖,组成利兰汽车集团。但这样的合并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同时劳资纠纷和罢工增长,严重影响了英国汽车的生产效率。
于是,就开始了我们所熟知的英国品牌大出售。1987年,福特收购阿斯顿·马丁,1990年,福特收购捷豹。1994年,宝马收购罗孚、MG、路虎。
由此可见,英国在之前的落后,导致在随后的全球化竞争中失去了汽车制造业的优势,但上百年的技术积累和富有经验的人才群体仍然在,高端车和赛车领域的优势使得英国在研发方面仍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再加上撒切尔夫人在1980年进一步开放日本车企在英国建厂,奠定了英国汽车业转型研发中心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