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车刚开始进入美国时碰了一鼻子灰,第一代皇冠(参数|询价)在日本已经算豪车了,但在美国却不是这么回事:车身太小不符合西方人身材,动力太小在高速开不快,因此销量那叫一个惨,三年只卖出二百多辆。
不过日本人的学习能力很强,没过几年,美国人就发现这些日本车不仅没了开始的那些毛病,反而还让人有点喜欢了呢——价格便宜,还省油,还不爱坏,买车、用车、修车成本三连降,谁能不喜欢?
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的爆发彻底催火了日系车,原本只是让人有点喜欢的优点,现在已经变成了难以抵抗的诱惑。到了80年代初,日本已经成为了美国最大的汽车进口来源国,市场份额超过20%,也就是说美国每卖出5辆车,就至少有1辆日本车。
另一方面,美国车在日本的市占率接近于0。作为美国的战略性产业,美国汽车工业在日系车的冲击下面临严重危机,临时解雇的汽车产业工人超过20万。对于美国人来说,日本往美国出口的哪里是汽车,这分明是在出口“失业”啊!
这回美国的反弹更严重,通用、福特、克莱斯勒纷纷向联邦政府寻求帮助,全国汽车工人联合会甚至发起了打砸日本车的活动。而后美国政府开始对日本施压,面对咄咄逼人的美国人,日本人选择了“秒跪”,这也没办法,毕竟在两国关系中日本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当时日本自愿限制对美汽车出口,规定了1981年出口规模限制在168万辆,1982年193万辆。至此,美国三大车企终于得以松了一口气。
故事并没完,因为当时日本对美出口汽车的限制只规定了数量,但没规定数额,于是日本车企开始产品升级,集中力量将高附加值的豪华车卖到美国,讴歌、雷克萨斯和英菲尼迪就此诞生。结果就是虽然日本出口汽车的数量下降,但金额反而上升了。
当然美国也不是善类,80年代他们对日本的经济展开了全面压制,尤其是1985年签订的《广场协议》,它让日元大幅升值,结果就是日本出口的产品竞争力大减。为此,日本车企加速在美国投资设厂,这进一步增加了日系车在美国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如今日系车在美国市场的占有率已近40%。在全球市场上,日系品牌的整体竞争力也已经超越了美国品牌。
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国的比亚迪了,2013年比亚迪在美国加州的兰卡斯特建厂,雇佣当地工人,采购当地生产材料,比亚迪来到之后兰卡斯特的失业率和犯罪率双双降低。这家工厂生产电动巴士,主要的客户是急于改善公共交通系统的美国地方政府。
比亚迪在美国的业务可以说很符合特朗普提出的美国制造优先的口号了,然而还是没有逃过被打压的命运——去年年底通过的《国防授权法案》禁止使用政府资金购买中国公司制造的列车和巴士。支持者称这些中国公共交通工具会被中国政府利用收集出行情报、窃听美国民众……
以上案例只是冰山一角,美国动用国家机器打压海外企业是一个由来已久且屡试不爽的传统。不过也应该看到,美国对欧洲和日本车企的打击,大多都还属于贸易战的范畴。然而对于中国企业的打压,不论是华为、比亚迪还是TikTok,都是用国家安全的概念,在毫无证据的情况下安一个莫须有的罪名。
美国实在是有点太欺负人了,于是网友们开始琢磨怎么“回敬”一下美国人。要说还是高手在民间,以下是网友们想到的反制方法:
1、由于肯德基可能会威胁中国食品安全,关闭肯德基门店,除非45天内把中国业务卖给乡村基;
2、由于苹果可能会威胁中国通讯安全,停售苹果产品,除非45天内把中国业务卖给小米;
3、由于特斯拉可能会威胁中国交通安全,停售特斯拉汽车,上海超级工厂拉闸停电,除非45天内把中国业务卖给比亚迪。
当然以上只是网友们开玩笑的说法,我国具体如何反制,还要看接下来的事态发展。美国政府能如此肆无忌惮,主要还是整体国力仍然处于优势,我们能做的更多还是努力向上,只有国家实力强大了,才不会受欺负。
另一方面,欧洲和日本的车企在打压下非但没有垮掉,反而完成了产业升级,因此我们也要有足够的自信,中国的崛起,并非一些人的歇斯底里能够阻挡的。(文 汽车之家 王勐/部分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