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捷豹F-PACE
首发时间:11月20日广州车展
特点:捷豹首款运动SUV车型
捷豹F-PACE于9月的法兰克福车展全球首秀,如今这款车终于要来到国内消费者面前,新车将于11月20日开幕的广州车展上正式亮相,届时大家可以近距离一睹F-PACE的真容。
外观设计方面,捷豹F-PACE继续秉承着XJL的设计传统和理念,前格栅以及灯具的造型具有很强的捷豹车型代表性。车身侧面线条圆润,而尾灯的设计则是借鉴了跑车F-TYPE的理念,突出了F-PACE在运动性能方面的定位。
动力系统方面,捷豹F-PACE海外提供了四款动力配备可选,包括2.0T直列四缸柴油发动机、3.0T V6柴油发动机、2.0T直列四缸汽油发动机以及3.0L V6机械增压汽油发动机。传动系统与发动机匹配的统一为8速自动变速箱。
点评:
作为捷豹品牌80年来最具创新精神的作品之一,F-PACE承载着太多汽车爱好者的预期,显然产品诞生后来看,它并没有令大家失望。新车内饰的设计虽然是其核心竞争力之一,但作为一款定位偏向运动的中型SUV来说,其外观造型才是吸引了大家眼球的核心部分。除此之外,轻量化的铝合金车身等技术也为这款车的竞争筹码增添一份力量。抛开未来售价不谈,我们现在对于F-PACE还抱有唯一一个期待,那就是它未来会不会成为捷豹国产的一份子呢?这个问题还是留给时间去解答吧。
更多阅读:
或将引入 捷豹F-PACE国内谍照首次曝光
//www.autohome.com.cn/news/201511/881011.html
首发:雷诺国产Kadjar
首发时间:11月20日广州车展
特点:东风雷诺首款国产车型
雷诺Kadjar首发于2015年3月的日内瓦车展,如今这款车成为了雷诺在华的首款国产SUV车型,其将由东风雷诺实现国产,其国产版本的车型将于11月20日开幕的广州车展发布。
东风雷诺Kadjar定位于紧凑型SUV,其运用了雷诺最新的家族式设计理念,两侧前大灯富有科技感,尾部的线条设计较为圆滑,两侧尾灯造型与前大灯相呼应。车身尺寸方面,海外版Kadjar长宽高分别为4450/1840/1600mm,国产版参数尚不确定。
『配图为海外版雷诺Kadjar』
动力系统方面,海外版雷诺Kadjar提供1.2T、2.0T汽油发动机以及1.6T柴油发动机可选,不过国产车型很有可能仅保留1.2T和2.0T两款汽油发动机。
点评:
首先我先给大家重新普及下知识,作为雷诺在华首款国产车型,雷诺Kadjar并非是科雷傲的替代品,其虽然取代了目前科雷傲的定位区间,但未来科雷傲还将以全新的身份回到市场中来。接下来书归正传,从产品层面来讲,雷诺Kadjar在紧凑型SUV市场还是具有一定竞争力的,此前有很多消息显示这款车国产后会针对轴距进行加长,来适应中国市场的大环境,如果真是如此,那么其空间的表现值得期待。
更多阅读:
2016年上市 国产雷诺Kadjar试制车下线
//www.autohome.com.cn/news/201507/876246.html
首发:现代全新朗动
首发时间:11月20日广州车展
特点:现代全新紧凑型车/造型迷人
北京现代常务副总经理刘智丰此前透露,北京现代全新朗动将于11月20日广州车展上首次发布,新车将借鉴海外全新伊兰特的设计元素。据悉,这款车预计于2016年3月量产投放市场。
『海外新一代伊兰特』
外观部分,全新朗动预计将沿用海外全新伊兰特的设计理念,采用最新六边形前进气格栅设计,搭配镀铬条装饰,突出质感。尾部方面,新车行李箱盖线条形成了一个类似扰流板的设计,同时尾灯线条从前向后伸缩,棱角分明。据了解,海外版全新伊兰特(国产名为朗动)的长宽高依次为4570/1800/1440mm,轴距达到2700mm,相比上代车型,其长宽高分别增加20mm、25mm和5mm。
『海外新一代伊兰特』
动力系统方面,根据之前报道消息来看,全新朗动或将配备的是一台1.4T涡轮增压发动机,传动系统与发动机匹配的是双离合变速箱。
点评:
随着合资紧凑型车市场竞争愈发火热,现款朗动的竞争力显得就有些不足了。随着海外全新一代伊兰特的发布,我们也看到了全新朗动未来的样子,相比现款车型不管是造型设计还是质感上都有了不小的提升。而此前曝光的新车或将配备1.4T+双离合的动力配备,也将成为全新朗动的一大看点,总体来说这款车非常值得期待。
更多阅读:
朗动/名图之间 北京现代将推新紧凑型车
//www.autohome.com.cn/news/201508/877870.html
全文总结:
以上介绍的9款车型是我们经过筛选后非常有看点的几款在11月20日广州车展上首发/上市的重磅车型,目前我们不难看出SUV仍然会成为这次广州车展的代名词之一。当然,好戏不怕晚,广州车展首发/上市车型远不止这些,本文中的车型仅仅是“冰山中的一角”。在重磅车前瞻的下篇文章中,我们将继续为大家介绍更多车型,请不要错过。(文/汽车之家 周宇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