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国企也要动起来
2月9日,东风汽车集团和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旗下上市公司均发布公告称,母公司正在与其他国资央企集团筹划重组事项。重组可能导致间接控股股东或控股股东发生变更,但不会导致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上述信息引发央企汽车板块整合猜想,东风集团或将和兵装集团的汽车业务进行重组。
汽车行业三大央企包括一汽集团、东风集团和长安汽车。长安汽车隶属于兵装集团。而一汽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没有发布类似公告。
拓展阅读:
1. 国资委曾发布,要以央企重组整合为抓手调整经济结构
a. 2025年1月17日,国务院国资委企业改革局局长林庆苗在国新办发布会上称,国资委将以中央企业重组整合为抓手,深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
b. 国资委重点工作方向包括:组建新公司、加大力度推进战略性重组,提升中央企业在重要行业、产业中的地位作用,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纵深推进专业化整合,聚焦主责主业,整合优势资源,减少行业内卷,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生态;强化整合融合,推动从资产合向业务合、人心合、文化合转变,充分发挥协同效应,最大限度释放改革红利。
2. 央企在新能源浪潮中不断掉队,整合急迫性上升
a. 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给三家汽车央企带来冲击。2020年下半年以来,新能源汽车私人消费市场崛起,新能源汽车在新车销量中占比(渗透率)不断提升。
b.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国内新能源汽车整体渗透率达到40.9%;其中,新能源产品在乘用车市场的渗透率高达48.9%,接近一半。
c. 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央企不占优势。2024年新能源乘用车销量TOP10企业榜单中,只有长安汽车挤进前五。
3. 国资委主任点名3家央车企新能源发展落后,单独考核放开制约
a. 在2024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务院国资委主任张玉卓称,国有车企的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不够快,不如特斯拉和比亚迪,国资委将为三家汽车央企“松绑”,对其新能源汽车业务单独考核。
b. 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央企表现不如地方国企,地方国企不如民营企业和造车新势力。这反映出央企在面对存在一定风险的新兴领域时,无法放开手脚,考核体系注重利润指标是制约因素之一。
4. 也有部分国企提前意识到行业转型挑战,模仿新势力运作模式
a. 2017年7月,广汽集团成立广汽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2020年11月,埃安成为独立品牌,广汽新能源更名为广汽埃安。2021年下半年,广汽集团启动广汽埃安混合所有制改革。
b. 广汽埃安混改分“三步走”。2021年11月,广汽埃安重组,广汽集团和广汽乘用车把新能源汽车相关资产注入广汽埃安,包括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和研发专利等;2022年3月,广汽埃安实施员工股权激励计划,并引入战投25.66亿元;同年,广汽埃安完成总额近183亿元的A轮融资,并筹备上市。
c. 广汽埃安重组后有近4000名员工,其中近700人参加员工持股,加上100多名广汽研究院员工参股,总共持股比例为4.55%。广汽集团高管在一次业绩会上透露,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把房子抵押,带头投了2000万元;肖勇等员工贷款“All in”,做不成可能要搭进几年工资去偿还利息。
d. 股份有五年锁定期,解锁后每年只能减持总量的20%。员工投入真金白银,要保证手中股份增值,只有努力把企业发展好。
5. 央国企有自己的资源优势,是民营新势力无法比拟的
a. 近几年逐渐有个别车企在交付后出现经营问题,比如威马、高合汽车等,车主售后服务无法得到保障。这些事件冲击了消费者对造车新势力的信心,消费者对国资背景的信任度相对更高。
b. 国企能够获得的金融资源无可比拟。例如一汽集团在2018年获得16家银行共1万亿元授信额度,这对民营车企甚至地方国企来说是不可想象的。
c. 央企和地方国企在面对上游供应商和下游经销商时,还拥有更大的议价权和信用额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