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年十大技术之线传转向
量产可能性:已开始应用
转向系统肩负着帮助驾驶员操控车辆、体验车辆性能的重要职责,传统的转向系统无论助力形式如何,方向盘均通过机械的方式推拉车轮以达到转向的目的。如果省去了传统的机械式连接,改为电控信号会发生什么呢?路感会就此消失?系统稳定性如何?反应会不会比机械式的慢?日产通过Direct Adaptive Steering技术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实际上这项技术并不是什么新鲜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美国宇航局便已在宇宙飞船的操控系统使用这种电控系统。宇宙飞船上这套名为Fly-By-Wire的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在喷气式战斗机、部分民用飞机,以及船舶的操控系统中。现在这项技术被“下放”到了车辆控制中,日产已经公布在其豪华品牌英菲尼迪的新产品Q50上使用。
这套线控转向系统的构成与传统转向系统结构类似,也是由方向盘、转向柱、转向机组成。不同之处在于它多了3组ECU电子控制单元、方向盘后的转向动作回馈器、离合器。
特点一:反应速度快
前面提到这项技术早在20世纪70年代便已应用到宇宙飞船上,现在已经广泛应用在喷气式战斗机、部分民航客机中,敏感的您也许已经嗅到了它的优点之一。没错,这就是反应速度快。它摒弃了传统的机械结构,改由电子信号控制。分秒必争的喷气式战斗机正是看重了快这项优点,选择了这种控制形式。
特点二:舒适性好
没有了机械连接的“负担”,所以这套系统将过滤掉多数不必要的振动。也就是说当车辆行驶在崎岖路面,特别是车辙比较明显的道路上时,方向盘不会再因路面的剧烈变化而产生过度振动,驾车者能更平稳的把控方向盘。
看到这里也许您会担心路感问题,这方面日产早有考虑。ECU在收集到路面情况以及车辆跳动信息后,将会用电子信号发送指令给转向回馈动作器,随后转向回馈动作器会模拟出当下车辆行驶时所处的环境所需回馈力度。
特点三:可选择驾驶感受及扩展功能
除了上面提到的两个优点外,Direct Adaptive Steering还可以与英菲尼迪Drive Mode Selector技术协同工作,为驾驶员提供4种不同预设驾驶模式以及1个自定义驾驶模式选择功能。这样可以让驾驶员依照个人不同的驾驶习惯以及路面情况改变车辆转向系统的反应。
此外,Direct Adaptive Steering还可以与Active lane control(车道保持系统)配合,当位于车辆内后视镜后部的摄像头发现车辆偏离车道时,Direct Adaptive Steering会适时地启动并自动输入转向信号,帮助车辆回到正确地行驶轨迹上,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其他特点
除了上面提到的优点外,由于没有了机械连接,所以驾驶席腿部空间表现会比以往更优秀,同时在车辆发生碰撞时,转向柱侵入的可能性也得以降低,车辆安全性得以提高。可以预想,Q50未来如果进行类似IIHS的25%偏置碰撞这样车头吸能结构无法施展全部拳脚的试验,其驾驶席假人腿部得分很可能会比转向系统采用机械连接的车型更高。
点评:
那边迈凯伦正在研发飞机上的无雨刷器系统,这边英菲尼迪已将飞机上的线控转向系统应用到自身品牌中,看来技术的下放绝不仅仅是旗舰车型与入门车型之间。
全文总结:
我们为您挑选的这10项技术包含了车辆设计、制造、轻量化材料、智能驾驶等不同方面。其中,树脂材料的应用保证轻量化的同时还兼顾了降噪的需求,新制造方法帮助企业降低复合材料生产成本,让复合材料未来使用在更低级别的车型做出努力。3D打印技术的出现帮助设计师与客户更准确地沟通设计思路,电池组、充电方式上的改变让新能源车型续航里程更长,实用性提升。通过传感器与电脑的协同工作,全自动智能驾驶已不再是幻想,二氧化碳这种看似有害的气体开始发挥“正能量”,线控转向系统帮助驾驶员获得全新的驾驶感受等等。这一切都在围绕着让车辆续航里程更长、驾驶更简便安全这两个方面进行努力。回顾2013年新涌现的技术,让我们对即将到来的明年心生期待。希望造型设计与海外品牌飞速接近的自主品牌,明年也能出现在这份盘点前卫技术的榜单中。(文/图 汽车之家 唐朝)
相关链接:
更多科技新鲜技术解读文章
//www.autohome.com.cn/8362/0/1/conjunct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