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部开发——电子化与自动驾驶
既然说到了未来科技,那电子技术主导已然是大势所趋,越来越多的传统机械零部件结构将被更电子化的零部件所替代,在未来,驾驶将成为一件更简单的事情。
其实汽车电子化这一概念,并不是什么新兴产物。在20世纪车身电子稳定控制系统(简称ESC)的普及便能看出,车辆未来的发展势必离不开与电子系统的关系,从ESC到如今的各种高阶驾驶辅助系统和车内的各项科技舒适配置,每一次进步,都在诠释着“科技改变未来”这一句话。
在本次车展当中,如果你仅仅看到了越来越大的中控台屏幕和越来越集成化的功能配置,那你就“图样图森破”了。其实在很多驾控体验方面,高度电子化改进也在悄然进行当中。比如我们本次有幸对话到了宾利董事会负责技术领域的罗尔夫·弗莱彻先生,与他交流了在未来电子化领域发展上的一些看法。
虽说从单一品牌角度去看待电子化发展进程不够全面,但从广义方面去展望,强化电子化基础领域(也就是车用电源)和让电脑去控制复杂机械操作(电子辅助主动调节机械部件运作)这两个方向而言,对于每一家车企都将是未来的必经之路。从纯机械化过渡到电子机械化,这种转变需要电子技术与机械结构的配合一同实现,以便完成辅助操控与驾驶方向的变革。
这也就是说明了,对于一些品牌来说,致力于发展电子化去完善操控体验,而不是将这种乐趣抹杀,会成为未来的一种方向,诸如电子涡轮(可以保证持续稳定的进气压力,使得发动机初段输出更线性,弥补传统涡轮带来的涡轮延迟问题)和主动悬架系统在内的诸多电子化改革,其实都是为了更容易让驾驶者体验到驾控乐趣。
除了电子化机械结构的一些问题之外,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讲,高度电子化的车辆在实现一些电子安全辅助功能方面,也要比电子化程度低的汽车更加容易实现。举个例子,想要实现车道保持功能,势必要牵扯到转向的问题,既然要让其能够自主依靠电子驱动,实现转向功能,那么电子助力转向为基础的转向系统势必要更加容易开发出这一功能。
而在另一个领域——自动驾驶方面,其实完全可以理解成为是电子技术进步的一次汇总。想要实现自动驾驶,首先得需要让车有认知意识(通过各种传感器实现)、判断意识(通过电脑判断逻辑实现)和执行意识(主动电子控制实现)三方面完成。这三方面都属于高度依赖于电子控制技术,而并不是简单的通过复杂机械就可以完成的逻辑过程。
让电脑去代替驾驶者,从本次车展中的一些展台展品上,我们也能看到这一未来趋势在实现上的一些想法。对于法雷奥和博世这些零件企业来说,他们要做到的不仅仅是完成这些高精尖传感器的量产化,以解决成本给自动驾驶领域带来的影响,更重要的是要在现有的技术水平下,实现如何去让这些安全辅助系统和驾驶辅助系统协同配合,完成自动驾驶操作。
就现阶段而言,高阶的辅助驾驶系统其实已经能够完成很多简单工况的自动驾驶功能,只是在从高端车型下放技术方面,还有很多成本问题问题方面需要解决。并且无人驾驶与自动驾驶在概念上还是有一定差异:自动驾驶是指车辆可以自主行驶,实现自主判断与执行操控,在一些需要人为介入的情况下还得依靠驾驶者本身;而无人驾驶是完全让汽车自主判断操控,没有人为介入操作的概念。所以上图中所提到的长安无人驾驶,实际上在现阶段仅仅能算作是一种自动驾驶的实验,但其进步是毋庸置疑的。
除了现阶段的自动驾驶还暂且实现不了复杂工况的正确判断之外,在这背后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需要考虑:法律问题。究竟一套自动驾驶系统能不能算作是一位驾驶者?当出现事故的情况下,究竟该如何去定责?在这一问题上来说,一方面有待于法律的完善(其实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正在拟定自动驾驶的相关法律,而美国内华达州、加州和佛罗里达洲已经为此立法),但另一方面也需要各大车企与零配件厂商的协同配合。配合?这方面怎么去配合呢?其实也很简单:如果让车辆之间实现交流,这件事不就解决了?想要实现交流,车与车之间的互联网建立也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之一。
通过本次车展在电子技术方面的参观,电子机械化、自动驾驶与车联网的建立,这三方面一定是未来发展的重要趋势。三方面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并且不仅仅是国外企业在这三个方面极为重视,国内的很多车企也在紧锣密鼓地研发当中。
编辑点评:
在本次车展当中,技术领域的展示不仅看到了各大厂商对于技术的不同理解,也看到了一些未来发展的大方向:电子控制领域。无论从发动机、传动系统还是电子化进程,电子控制领域的重要性在未来汽车研发过程中将成为主导,而一切依赖于此的技术升级,甚至于将在未来改变我们的用车习惯。这不是什么异想天开,如果你细心观察,其实它们已经悄然发生了。(文/图 汽车之家 舒宁 摄 汽车之家前方报道团队)
相关链接:
车展启示录:你以为他们真的只想造车?
//www.autohome.com.cn/tech/201605/887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