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反应产物只有水?
对于燃料电池的工作原理,相信此前已经有过不少的介绍,但大多是整体模型的演示,细节部分的奥妙并没有过多展示,这次我们有机会见到了其中的部分模型。
燃料电池原理早已不再新鲜,但丰田针对这项技术进行了不少优化,以此提升工作效率。其中包含了使用3D立体精细流道解决了燃料电池中水管理和气流冲突问题;减少电解质薄膜,以此提升导电性能;通过使用铂钴合金和纳米颗粒的方法,降低了90%的铂需求等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专家口中阻止燃料电池技术在中国普及的是铂。根据2014年丰田公布的资料显示,Mirai燃料电池组中核心材料铂用量不到30g,根据近日195.44元/克的价格,其成本不到6000元。加之其后备厢内电池组使用的是成熟混动车型上的技术,因此这部分显然不是燃料电池产品无法在国内普及的原因。
● 有氢等于不安全?
相信不少人反对燃料电池汽车的重要理由是车辆中的高压氢气罐不安全,在撞击或经年累月的使用后会有爆炸的危险,想要回答这个问题还需要我们从结构看起。
车身保护结构采用东丽株式会社的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予以强化,并设计能扩散和吸收跨越多重组件的碰撞冲击能量,以确保高水平的碰撞安全性能,保证车头、车尾,还是车侧遭受撞击时,结构都能保护燃料电池组以及高压储氢罐。
■ 简单驾驶感受
在此需要道歉的是,由于没有合法的国际驾照,因此这次的赴日体验之旅没能真正在开放道路上进行驾驶,所以感受上并不完善,希望今后有机会可以进行更充分的体验。
小结:
1992年项目开始时,开发团队对今后量产的燃料电池车给出了1亿日元/台的价格预估,这显然无法大规模普及。因此在这些年的研发过程中,团队一方面在继续提升性能参数,另一个研发重点就是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同我国一样,目前日本政府也针对购买燃料电池车进行了一部分补贴。这不难让人想到1997年,第一代普锐斯推出时的情景,在大规模量产以及拉长时间轴后,混动车型才结出了累累硕果,燃料电池能否复制这个神话也是丰田的赌注。在下一期的文章中,我们将为您揭晓养车环节的情况,敬请期待。(文/图 汽车之家 唐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