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天窗还有加热
伟巴斯特在早期除了“天窗”业务,还为汽车制造加热器,目前也是世界知名的加热器制造商。加热器主要作用是预热发动机和供暖,前者是为了保证发动机在冬季低温环境下顺利启动,避免冷启动,减少发动机磨损。加热器也会将车辆的冷却液加热,然后流经暖气系统,为座舱供暖。当然也可以通过与热水系统热交换,产生热水,提供洗浴或饮水。
受制于加工技术和材料,在结构上较为接近目前的天窗到了50年代才真正出现。1956年,伟巴斯特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钢制滑动天窗,这款天窗总成使用在奔驰180至奔驰220,以及奔驰300系列的特殊型号上。例如曾于1959年-1967年担任西德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座驾奔驰300d。
不过人们对于天窗开口的需求是越大越好。1963年,伟巴斯特制造出了当时最大的钢制天窗,它搭载在奔驰600上,在1963年9月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自此之后,伟巴斯特的钢制天窗成为了梅赛德斯-奔驰各种车型的重要零部件。
采用钢制天窗的车,在天窗关闭时,车内采光依旧很差,为了进一步改善座舱采光,车企需要在天窗关闭时也能提供阳光,但早期材料和技术达不到,无法成功。直到1974年,伟巴斯特推出并量产了世界上第一款玻璃天窗,最先搭载在福特嘉年华上。
世界性环境保护浪潮也影响了汽车天窗。1989年,伟巴斯特把太阳能技术运用到天窗上,推出了第一款太阳能滑动天窗。这得益于社会思潮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
走向跨国公司
70年代也是伟巴斯特开始走向跨过公司的阶段。1974年,伟巴斯特开始向全世界扩张,并在美国开设了第一家子公司。当时伟巴斯特与汽车零部件巨头麦格纳在底特律合资成立了一家子公司——伟巴斯特天窗公司,专注为北美市场供应天窗等零部件。不过在2000年,伟巴斯特最终接管了整个公司的股份。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70年代开始的国际贸易形式变化影响。70年代后期,德国的工资急剧上涨对本国工业产生很大的冲击,一些对工资成本敏感的人员密集型企业纷纷转移到工资较低的国家。更重要的是,进入全球化贸易时代后,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兴起,一些国家开始通过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以及贸易管理等形式,限制外国企业或进口产品对本国利益的影响。尤其是本国产业和劳工群体受到进口冲击时,社会压力就会促使政府倾向于对这些领域实行保护,以排斥外国企业和进口品竞争的威胁。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有当地各种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开设落地分公司,显然是要比出口产品的成本更低。
1978年,伟巴斯特在日本设立分公司。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风靡全球,日本本土汽车制造业蓬勃发展,辐射整个亚洲地区,之后甚至一度在北美市场称雄。为了进军亚洲市场,伟巴斯特也在日本开设了分公司,就近为日本车企提供天窗、加热器等零部件。
小结:
本期我们主要讲了伟巴斯特在1990年以前的发展历程。它前90年生命历程中,基本上可以说是经历了交通工具的演变史,从自行车、摩托车到汽车。它的诞生远早于天窗,几乎可以说是看着汽车天窗从无到有,并演化至今。随后它又随着全球化进程,走向世界,成为跨过公司。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讲述伟巴斯特的发展史,以及天窗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的。(文 汽车之家 卫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