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极的一个星期时间里,天空总是昏昏沉沉,很少见阳光(总共加起来不到2个小时),这也被我定义为南极的特征。听科考队员说,长城站这边的天气变化很快,早上或许还是阴天,中午就开始下雨,接着就是刮风、晚上下雪也说不定呢,真是很怪!而晴天的频率基本是10天出现一次,很不巧,我们在这里见到最多的就是阴天、刮风、小雨和大雾……
正是因为这种天气,我们的许多活动都被推迟或取消!其中有两次活动称得上是南极之行的热点,一个是去看平顶岩、另一个则是乔治王岛最壮观的冰盖!尽管在活动中都是半路碰到了恶劣天气而被迫“撤退”,但这次经历又让我加深了对南极神秘程度的向往和认知。
首先跟大家来说说我们这次拜访的柯林斯冰帽,它的面积约为1250平方千米,平均的厚度200米,最厚的地方可达450米!在乔治王岛上,巨大的冰帽占据有90%的面积!因此,它也称得上是地标性的自然景观!在长城站东面的海滩位置一眼就可以看到它!如果碰到好天气,白里透蓝的冰帽会与周围的景象形成极大的反差,气势磅礴并且神秘美丽!
据了解,与乌拉圭站联手研究柯林斯冰帽的马丁等4位德国科学家,通过近10年的观测认为,柯林斯冰帽的冰在以每年五六十米的速度流入海中,冰帽高度在以每年2米的速度下降。韩国站的科学家监测发现,在1956、1989、1994、2001这四个年份构成的3个时间段中,柯林斯冰帽退缩速度越来越快,此侧45年间退缩了1.1千米,他们预测,照这个趋势发展,2060年左右柯林斯冰帽可能会消失。
乌拉圭和韩国的科考站就分布在柯林斯冰帽的两侧,我们也从乌拉圭站一侧攀登冰帽(它的正面百米间的位置就是汪洋大海)。在冰帽上,你可以看到很多股融水正向下顺流直奔大海,时间长了,融水会在积雪下形成一道道大大小小的水渠,有些甚至像是一张网,在雪薄的地方,一脚可以踩到融水,而在雪深的地方就难以预测了,到底水渠能有多深,雪面下又是什么路况我们就不得而知了,也许下面是山体,又或许是巨大的冰缝,因此,危险性是存在的!
乌拉圭站站长曾经指着地图上的冰帽边缘说,20年前这道边缘直接临海,而现在它已退缩了100米!极地专家刘小汉教授在冰帽上发现了一些蓝色的融水洼,大量的水沿着冰面流入海中,他说,这种现象过去很少出现,是10余年来,科学家们在对格陵兰岛冰盖研究中才慢慢注意到的,“这是冰帽冰盖正在不断消融、退缩的证明。”
对于我来说,这里是完全陌生的,登冰帽纯靠的是勇气、细心、体力和服从,我们一行几人排成一队,相隔几米距离,沿着前者的足迹向冰帽的顶端进发!但是由于天气的原因,大雾已经将前方百米的景象埋没,我们是看不到柯林斯冰帽清晰的原貌了,并且随着天气的恶化,我们也随即撤下来,真的是很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