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家 大型横评] 在上期的内容中,我们已经介绍过关于“静”的内容了,这次我们要来介绍关于“动”的内容。虽然现在中国品牌的外观内饰已经水平很高,但是动起来的时候才是考验各家车企的实力,毕竟车不只是用来坐的,还是用来开的。在这边先剧透一些内容,虽然小排量增压发动机和双离合器变速箱是这次横评中的主流配置,但是这六款车开起来感觉不尽相同,测试成绩的差异也很大。
看完了静态内容,接下来我们从车辆的机械层面开始介绍,下面都是一些比较“硬核”的内容。看看这六辆车在硬件、驾驶感受和测试成绩上各有什么亮点以及特别之处。
◆ 前悬架结构细节
虽说这个价位的中国品牌SUV在底盘硬件基础上大同小异,但在我们实际探寻过程中,发现如今中国品牌SUV在很多细节方面做出了差异化设计,各品牌之间对于底盘硬件的理解也有一些区别。副车架作为连接车身与悬架的重要结构,副车架设计也会影响整个底盘前部结构布局,对于前悬架整体刚性、发动机振动传导等方面都有着不小影响。(注:由于本次档期比较紧张,故本次底盘对比并没有拆卸车轮与底护板,敬请谅解。)
● 比亚迪宋Pro
按照品牌首字母排序,我们第一个要聊的是比亚迪宋Pro。汽油版车型在底盘结构上与很多同级车型大同小异,此前我们对该车的汽油版和混合动力版在底盘结构方面进行过解析,同型号做两种底盘的事情还真不常见。(更多了解点击下文:宋Pro/宋Pro DM底盘对比)
比亚迪宋Pro的副车架采用了双层冲压全框式结构,副车架主体位置与纵梁采用螺栓铆接方式,这种结构的理论刚性要高于非全框式副车架,对于操控性有一定正向帮助,但达不到一体成型或焊接形式的全框式副车架刚性。后部与车底纵梁连接位置具备加强件,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碰撞力向车底的引导作用。
● 捷途X70
第二个车,捷途X70。别看这款车“便宜大碗”,别看它前悬架依旧是麦弗逊结构,但它的用料水平与硬件水准着实给我们“惊了一下”。当然,驾驶感受的话更多还是看调校,硬件素质仅供参考。
捷途X70则采用了成本更低的非全框式副车架方案,也就是咱们民间称之为“元宝梁”的结构。由于缺少两根纵梁结构,其理论刚性不及全框式副车架,在受到正面碰撞的时候也会缺少一个卸力引导方向,对于发动机下沉走向控制也不及全框式副车架。
● 荣威RX5 MAX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荣威RX5 MAX,作为被荣威品牌寄予厚望的车型,RX5 MAX的底盘硬件设计表现属于同级平均水平,没有什么太突出的亮点。下控制臂后衬套采用贯穿式连接,可能是出于对前悬架舒适性优化而为。
荣威RX5 MAX采用了钢制双片冲压全框式副车架,主体与纵梁采用一体成型工艺,后部还具备加强件,如果能再配备一个护板的话,这套副车架周边结构我给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