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未来的电动车会更安全吗?
虽然这期内容聊了很多关于电动车安全面临的挑战,但我们依然坚信,未来的电动车一定会越来越安全。因为安全,是电动车存在的基本条件。
那么,如何最大程度保障新能源车安全?
相关部门逐步搭建了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体系架构,一方面通过新能源汽车企业平台运行监管和车辆实时运行状态监管,及时准确掌握车辆技术状态;另一方面,促进企业第一责任主体的落实,实施新能源汽车安全预警、事故报警和事故追溯。同时,相关部门也会公开监控宏观统计数据,对事故责任进行分析鉴定,对企业、地方政府和国家主管部门出具的事故报告进行评判。
与之相应的预警模型也在搭建。据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介绍,目前国家监管平台已经建立了四个预警模型,在25家企业中开展实验,未来将全部免费开放给全国的新能源汽车以及相关的动力电池企业。
不止整车,关于动力电池和充电桩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也在健全。其中,动力电池方面,无论是《汽车三包规定》,还是《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都将动力电池囊括在内;充电桩方面,技术标准和验收规范也在进一步加强。
以星星充电为例,当下的充电桩都建立了主动安全防护体系,包括充电设施自身安全防护、充电过程主动安全防护、自动安全报警防护等。充电设施自身安全防护措施通过智能联网平台,将设备运行状态置于本端安全控制和平台策略安全控制两级安全防护之下,结合智能运维系统实现对设备7*24小时不间断的主动安全控制。
“这意味着在充电过程主动安全防护上,通过充电过程模型大数据算法,可以实现对异常BMS通信,异常功率需求,异常温度等的主动防护。通过和消防单位的平台对接,我们可以实现对有安全风险的场站一键自动报警功能,从而提高安全响应速度。”李宏庆如是说。
任何事故的发生都不是毫无预兆的,新能源车自燃也是。在车辆自燃之前,电池组内部仍会出现一些细微的变化。新能源汽车国家大数据联盟针对一辆自燃物流车事后分析发现,根据事故现场和监控数据,确认为电池一致性问题导致的电池过充电,从而引发事故。
事实上,发生热失控前约10个小时,出现热失控的单体与其他单体电压极差最高达到482mv;同时,其香农熵Z分数多次超过±4区间,从数据上也可以判断出其具有高风险。
这项研究也意味着,自燃或可被提前告知。针对于此,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针对事故的事前、事中和事后进行了分别部署。国家监管平台也建立了安全事故处理机制。制定新能源汽车事故应急预案、抢险救援方案和事故调查方案。
据悉,预警模型原理主要基于时间维度、单体维度、短时瞬变性维度进行考虑。一是衡量时间维度的波动性,利用基于波动性检测故障诊断模型与熵值诊断模型;二是衡量单体维度的一致性,利用车型阈值表与电梯阈值表数据分析模型;三是衡量短时瞬变性,利用压降一致性判断模型。
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8月15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管平台接入车辆250.9万辆,月均接入数量近15万辆,总运行里程为600亿公里。日上线率超过60%,实时在线率近22%,日均累计行驶里程达到7000万公里。随着数据的不断累积,预警模型对于电池故障的预警也将更加准确和及时。
● 写在最后
内燃机汽车从发明至今已有超过130年的历史,它的安全性、稳定性,也是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的发展起来的,而且至今依然在完善中。
纯电驱动的汽车大规模量产也就不过十几年时间,我们应该看到它的潜力,但也应该保持足够的耐心。随着电池能量密度的不断提升,我们将要“驯服”地是一头更大、更危险的猛兽,这就要求电池的管理技术、充电技术也必须同步跟上,三者缺一不可。
新能源产业想要持续发展,保证安全是前提。因为无论是内燃机驱动还是电动机驱动,是人来驾驶还是自动驾驶。汽车,始终都是一种为人服务的交通工具,所以保证人的安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事。
在谈到未来汽车的技术路线时王子冬也表示,节能减排是未来汽车技术进步的大方向,而电驱系统由于其结构简单、能量转换效率高,将会是未来汽车进化的趋势,但是采用什么样的能量源,目前也没有定论。只有既能满足未来出行场景需要,为消费者提供安全、便利、舒适的出行,同时又够做到节能减排的车,才算是一款优秀的“未来汽车”。(对话/编辑:章涟漪、王兴宇、刘昱昕 设计:李鹏 专题:孙梦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