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行人保护同样重要!
在行人保护实验区中,泛亚对所有车型按照我国2011年起开始实施的《汽车对行人碰撞保护标准》进行车辆的行人保护开发与实验,此标准参考GTR9(行人保护全球技术法规)制定。泛亚试验室所采用的设备与通用北美研发中心的设备相同。
★ 通用的新玩意儿
在行人安全保护实验区,我们还发现了主动式行人保护发动机盖使用的铰链,可以在遇到行人撞击时点爆,弹出的撑杆可以抬高发动机盖,增大缓冲的空间,减小对于行人的伤害。该铰链的发射信号来自于安全气囊计算机。这种铰链机构并不能算通用首创,但对于通用来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尽管我们很想知道率先装备它的车型是什么,但工程人员始终三缄其口,看来这个问题还需要时间来回答我们了。
★ 对于安全气囊的考验还没有结束……
通过头部发射装置,还可以进行安全气帘的耐冲击性能测试。实验中,通过工装将安全气帘部件固定在头部发射器前端,使用发射器将头部模型发射出去,同时将安全气帘点爆,以测试安全气帘是否可以经受住头部的冲击并可以对头部进行有效的保护。
★ 在这里可以解答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些量产车与它的概念车差别很大?
排除市场和决策者的偏好因素,行人保护可以算是在车辆量产过程中对外观影响最大的原因。很多概念车上我们喜欢的犀利而拉风的造型,对于行人的保护是十分不利的,在这时候,往往就需要适当修改外观的设计,以提高行人保护的水平。
★ 当设计师的美学追求与工程师的技术要求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当然,现在一般不会发生激烈的决斗,但冲突与争论还是有可能的。其实,在通常情况下,工程方面会提早介入到车型的设计过程中,在车型设计之初便向设计师提出工程方面的要求,特别是吸能和溃缩空间的要求,设计师会按照这些需求,结合自己的创意来设计车辆的外观。车辆设计好后,结合CAE仿真模拟和实验来进行验证,通过不断地调整和改进,直到最终定型。
如果遇到设计与工程双方在某些方面争执不下的情况,一个由公司决策层组成的裁决委员会将决定最终选择哪种方案。
当遇到必需要保留的设计,如家族化设计时,工程师也会想办法进行一些细节上的微调,比如溃缩、吸能结构等,以保证在维持原有设计的情况下满足车辆安全及行人保护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