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设计师的成长
进入21世纪,随着汽车逐渐进入普通百姓家,仅拿像桑塔纳这种欧洲十年前的产品来生产已经不足以满足消费者对汽车的需求,汽车设计逐渐开始在中国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各大合资品牌纷纷拿出旗下较新的产品投入中国市场,并且伴随着通用泛亚这种合资品牌设计中心的成立,越来越多的本土设计师开始崭露头角,开始学习国外系统性的整车设计及开发流程。
在这段时间中,有的中国设计师选择出国学习深造,毕业后成为国际知名品牌的海外雇员,进入设计部门继续学习和工作一段时间,积累了足够的经验后选择回国加盟中国品牌,这其中来自广汽集团的张帆和北汽集团的乌琳高娃就是其中的佼佼者。张帆和乌琳高娃都曾经在奔驰位于欧洲的设计部门工作过数年,但两人的职业道路却又有着不同之处。
还有的设计师扎根本土,在合资品牌的设计部门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也学习到了一整套系统性的整车开发和设计流程。说到中国设计师,来自上汽集团的邵景峰也是不得不提起的人物。这位从上海大众(现上汽大众)成长起来的本土设计师,如今肩负着上汽集团旗下MG和荣威两个品牌的设计工作。
中国设计师们或在海外或在合资品牌中积累了足够的经验,他们迅速的成长起来带动了中国汽车行业设计方面的总体水平,也为中国品牌的下一部扩张提供了充足的血液:成立自己的设计团队。
- 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开始有了自己的设计团队
随着市场的逐渐成熟,中国品牌与合资品牌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消费者对产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消费者买车时从一味的只看配置,转变为不仅要看配置,还要看新车的外观和实用性。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也意识到随着产品竞争力在配置方面达到了瓶颈,似乎通过设计来吸引消费者是一个新的选择。
- 海外工作室的建立
除了在国内组建设计团队外,一部分发展较快的中国品牌还选择走出国门,建立海外的设计和研发中心。例如长安汽车、上汽集团和江淮汽车,就已经走出国门,像许多国际化的汽车巨头一样拥有海外的设计中心。
- 大牌外援被吸引而来
除了在海外建立设计中心吸引当地的优秀设计师外,随着中国汽车市场的不断成熟,也给那些国际知名的设计师造成很大的吸引,越来越多在业内成名已久的大咖级也被吸引而来,接受中国品牌伸出的橄榄枝。
大咖级别的设计总监愿意选择中国品牌来任职,除了好的就业机会和待遇之外,我想一个品牌美好的未来才是能够吸引这些优秀人才加盟的必要因素之一。就像当年的彼得·希瑞尔不会选择那时的中国品牌一样。
如今,随着越来越多重量级设计师加盟中国品牌,也从另一方面说明中国的汽车市场已经慢慢走向成熟,大家也越来越看好中国品牌在未来的发展。再这样的良性循环下,相信越来越多的汽车设计领域优秀人才也会被吸引而来。
总结:
改革开放四十年见证了中国的乘用车工业从无到有,虽然发展时间相比于那些国际性品牌来说时间尚短,但其进步的速度无疑是迅速的,这其中在设计方面更是成果喜人。接下来,我们会深入一些中国品牌,通过各个品牌的发展来探究在这四十年时光中摸索出的设计之路。也请大家持续关注40年巡礼之中国品牌设计系列文章。(文/图 汽车之家 苗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