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代奥迪100(C3):1982年至1991年
时间来到1982年8月,奥迪推出了第三代奥迪100(C3),它是奥迪发展成为一个以技术为导向的高端汽车品牌的开端。奥迪100(C3)的开发重点是经济性、高产品质量和车辆的耐用性,其在空气动力学车身方面表现尤其出色,并且是中高端车型配备四驱系统的先驱,还率先搭载了大众TDI直喷式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
奥迪100(C3)采用了优化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当时,欧洲制造的所有汽车的风阻系数平均值超过0.4Cd,而奥迪100(C3)的风阻系数仅为0.3Cd,Cd值每提高10%,可节省约4%的燃油。镀铬饰条勾勒的Toronado侧身腰线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环绕周身的防擦条。1988年中期改款后,车门把手从外拉式改成了上掀式。
车身尺寸进一步加大,奥迪100(C3)的长宽高为4793mm×1814mm×1420mm,轴距为2682mm。车身结构方面有四门轿车和Avant旅行版(1983年起),还有配备了更强大发动机和更豪华配置的奥迪200,但不再提供两门轿车。奥迪100(C3)Avant摒弃了老款车型采用的掀背概念,转而成为一款更为典型的旅行车,使后备厢的装载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内饰部分,方向盘采用了四辐式设计,后方仪表盘由两大两小4个表盘组成,时速表仍是从20km/h起步。出风口采用了非对称布局,中控台两侧为横向排列,T字区中间为纵向排列,座位头枕采用镂空样式。后期版本对内饰进行了重新设计,融入保时捷风格,在仪表盘右侧增加了储物格/小表盘,T字区中间变为三个横向排列的出风口,雾灯、风挡加热等功能键位置下移,还提供了驾驶员安全气囊。
动力方面,奥迪100(C3)最初搭载了:1.8L四缸发动机,最大功率75马力;1.9L、2.2L五缸发动机,最大功率分别为100马力和115马力;最大功率69马力的2.0L五缸柴油发动机和最大功率87马力的2.0T五缸柴油发动机,传动系统匹配4速/5速手动变速箱或3速自动变速箱。悬架形式沿袭了前代车型的前麦弗逊式独立悬架+后托曳臂式非独立悬架。1983年追加了90马力1.8L高功率版发动机和136马力2.1L发动机。
1984年,奥迪100(C3)用最大功率115马力的2.0L发动机替代了1.9L机器。同年,奥迪100(C3)开始提供quattro四驱版本。1986年,一辆红色奥迪100 quattro成功挑战37.5度的芬兰开普拉城Pitkavuori高空滑雪跳台。这一年还追加了两款高性能发动机:最大功率138马力的2.2L发动机和最大功率165马力的2.1T发动机。
1988年推出2.3L发动机版本,最大功率136马力;2.0T柴油发动机的最大功率提升至100马力。1989年继续增加一款2.4L柴油发动机,最大功率82马力。1990年,奥迪100 2.5 TDI车型问世,120马力的发动机在2250转/分时的最大扭矩为265牛·米。奥迪被认为是直喷涡轮增压柴油发动机的先驱,这使大众汽车集团在20世纪90年代拥有了超越对手的竞争优势。
1990年日内瓦车展,奥迪带来了首款插电混动试验车型——Audi duo油电双动车。这款车基于奥迪100 Avant quattro(C3)的底盘设计,后部增加了一台最大功率13马力的电动机,后备厢底部装备了镍镉电池。动力系统中,最大功率136马力的2.3升5缸汽油机驱动前轮,电动机驱动后轮。Audi duo的纯电模式行驶里程接近80km,电池从零电到满电充电需要8个小时。
1982年至1991年,奥迪100(C3)共计生产了1096348辆。C3被认为是一款可靠且易于维护的车型,得益于1985年款车身的全镀锌处理,奥迪100(C3)几乎不易锈蚀损坏。其配备的直列五缸发动机,被认为是极其耐用的,里程超过30万公里的情况并不罕见。许多二手车被出口,这些车在世界各地仍大量行驶。
奥迪100(C3)在中国
多年前,中国汽车工业非常落后,轿车生产几乎是空白。80年代中后期,我国把发展轿车提上了日程,1985年3月,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成立。1986年,上海大众和长春一汽各自散件组装了100辆奥迪100(C3)。次年,一汽组装500辆,上海大众组装499辆。在经过试装后,最终奥迪项目落地一汽。1988年5月,一汽与奥迪在长春签署“关于在一汽生产奥迪的技术转让许可证合同”,和大众公司向一汽转让南非工厂奥迪100(C3)车身旧模具的合同,这是中国汽车工业史上第一个豪华车技术转让合同。这一年,一汽组装了891辆,上海大众组装了1辆。
一汽与奥迪合作之后,数以千吨计的图纸资料从德国奥迪总部英戈尔斯塔特运到长春。1989年4月,奥迪轿车总装线在老红旗厂房建成。大众公司董事长哈恩博士来厂参加剪彩仪式,在讲话中他发出由衷的感叹:“我们同一汽的合作,使大众公司拥有一个最具实力的伙伴。你们的速度不是一辆卡车,而是一辆奥迪200。”同年8月,第一辆国产奥迪100(C3)装配下线,当年共制造了1922辆,1990年产量4200辆,国产化率分别为6.68%和13.66%。此后,奥迪轿车的国产化率逐年提升,1992年44%,1994年62%,到1995国产化率已达82%,累计产量达到了8.3万辆。动力系统搭载2.2L四缸克莱斯勒488发动机、2.2L五缸奥迪发动机。
奥迪100(C3)填补了当时我国高档轿车市场的空白,一经面世便被各地有关机构和部门抢购,并很快成为了官车、公务用车的代名词。合同到期后,奥迪100(C3)平台的相关技术又衍生出小红旗系列产品。1995年一汽-大众与奥迪公司签署了《技术转让协议》,奥迪系列产品正式纳入一汽-大众生产。 1996年5月,专门为中国市场开发的奥迪200(C3)驶下了一汽-大众的生产线。首发车型搭载2.6L V6发动机,后续追加了2.4L V6发动机、1.8T四缸发动机,进一步丰富了产品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