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车时代演化而来的天窗
[汽车之家 技术] 随着复工行动的进展,受新冠肺炎影响的经济活动正在逐渐恢复,汽车业也同样如此。近来动静比较大的就是德国企业伟巴斯特,不仅国内多个工厂停工,连德国总部办公室也暂关了14天,好在各处已经开始逐步复工,有兴趣的可以点击查看《亲历疫情 伟巴斯特的“惊魂”14天》。为什么伟巴斯特的停工会这么受业内关注呢?本期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伟巴斯特,为什么这个汽车零部件企业如此有影响力。
十秒钟了解全文:
1、伟巴斯特在1901年起步时从事电线、五金家电制造,搬到慕尼黑后才改名伟巴斯特,早期主业是自行车零件;
2、车速提高促使一体式车厢诞生,为了采光通风,有了天窗;
3、早期的天窗是软质折叠车顶或掀开式盖板,伟巴斯特有多项天窗首创殊荣;
4、70年代走向跨国公司。
首先来简单了解一下伟巴斯特:
伟巴斯特是一家创建于1901年的家族企业,是目前汽车行业最大的100家供应商之一,在汽车天窗领域的市场份额高达65%,中国市场则是伟巴斯特的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它在全球共设立了30座制造基地,其中10座在中国,它是国内最大的天窗供应商,服务对象包括一汽-大众、华晨宝马、上汽通用、长城、众泰、广汽传祺、长安等众多合资品牌和中国品牌。
伟巴斯特的百余年
伟巴斯特并非从一开始就从事汽车天窗业务,事实上汽车天窗是在伟巴斯特成立几十年后才出现的。1901年,55岁的威廉·拜尔(Wilhelm Baier)在符腾堡的埃斯林根市(Esslingen)创立了一家公司,名为“Esslinger Draht und Eisenwarenfabrik Wilhelm Baier, Esslingen/Neckar”,主要从事电线、五金等产品的制造。
1908年,威廉·拜尔把生产冲压件、电线座和家用电器的工厂从埃斯林根搬到了斯托克多夫(Stockdorf),斯托克多夫位于巴伐利亚州首府慕尼黑的郊区。在此,公司创始人威廉·拜尔为企业更名为伟巴斯特(Webasto),伟巴斯特的总部此后就一直在此成长壮大。
一战后的经济快速复苏,普通民众对自行车的需求提高,再加上许多军工企业的转型,促使自行车产业在欧洲蓬勃发展。在上世纪上半叶,自行车运动在西欧,尤其是法国、意大利等国家非常兴盛,甚至与民族自豪感挂钩。著名的意大利自行车品牌比安奇、雷尼亚诺都是诞生于那个时代。伟巴斯特当时专注于生产自行车零部件,例如车轮、挡泥板和链罩。
伟巴斯特真正开始涉及汽车零部件业务是在1932年,并且是从“汽车天窗”开始的,只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其实算是车顶。为什么到了1932年开始生产天窗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得说说天窗的兴起。
随着铺装道路的发展,车速不断提高,汽车从偶尔使用变成了常用的交通运输工具,就需要在恶劣天气也能使用,司机的工作环境必须得到保障,于是马车时代的设计逐渐被抛弃。
我们本期的主角伟巴斯特,则是在1932年开发出了自己的第一款“天窗”。只不过,此时它所生产的天窗看起来更像是硬车顶与敞篷车的结合版。
虽然1932年就开发出了天窗,但真正的第一个天窗专利是在1936年获得的,并且随后它开始大规模生产天窗,并供给梅赛德斯-奔驰等汽车企业。
天窗成型
除了天窗还有加热
伟巴斯特在早期除了“天窗”业务,还为汽车制造加热器,目前也是世界知名的加热器制造商。加热器主要作用是预热发动机和供暖,前者是为了保证发动机在冬季低温环境下顺利启动,避免冷启动,减少发动机磨损。加热器也会将车辆的冷却液加热,然后流经暖气系统,为座舱供暖。当然也可以通过与热水系统热交换,产生热水,提供洗浴或饮水。
受制于加工技术和材料,在结构上较为接近目前的天窗到了50年代才真正出现。1956年,伟巴斯特开发出世界上第一款钢制滑动天窗,这款天窗总成使用在奔驰180至奔驰220,以及奔驰300系列的特殊型号上。例如曾于1959年-1967年担任西德总理康拉德·阿登纳的座驾奔驰300d。
不过人们对于天窗开口的需求是越大越好。1963年,伟巴斯特制造出了当时最大的钢制天窗,它搭载在奔驰600上,在1963年9月的法兰克福车展上亮相。自此之后,伟巴斯特的钢制天窗成为了梅赛德斯-奔驰各种车型的重要零部件。
采用钢制天窗的车,在天窗关闭时,车内采光依旧很差,为了进一步改善座舱采光,车企需要在天窗关闭时也能提供阳光,但早期材料和技术达不到,无法成功。直到1974年,伟巴斯特推出并量产了世界上第一款玻璃天窗,最先搭载在福特嘉年华上。
世界性环境保护浪潮也影响了汽车天窗。1989年,伟巴斯特把太阳能技术运用到天窗上,推出了第一款太阳能滑动天窗。这得益于社会思潮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
走向跨国公司
70年代也是伟巴斯特开始走向跨过公司的阶段。1974年,伟巴斯特开始向全世界扩张,并在美国开设了第一家子公司。当时伟巴斯特与汽车零部件巨头麦格纳在底特律合资成立了一家子公司——伟巴斯特天窗公司,专注为北美市场供应天窗等零部件。不过在2000年,伟巴斯特最终接管了整个公司的股份。
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受70年代开始的国际贸易形式变化影响。70年代后期,德国的工资急剧上涨对本国工业产生很大的冲击,一些对工资成本敏感的人员密集型企业纷纷转移到工资较低的国家。更重要的是,进入全球化贸易时代后,新贸易保护主义开始兴起,一些国家开始通过绿色壁垒、技术壁垒以及贸易管理等形式,限制外国企业或进口产品对本国利益的影响。尤其是本国产业和劳工群体受到进口冲击时,社会压力就会促使政府倾向于对这些领域实行保护,以排斥外国企业和进口品竞争的威胁。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在有当地各种贸易保护的情况下,开设落地分公司,显然是要比出口产品的成本更低。
1978年,伟巴斯特在日本设立分公司。上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风靡全球,日本本土汽车制造业蓬勃发展,辐射整个亚洲地区,之后甚至一度在北美市场称雄。为了进军亚洲市场,伟巴斯特也在日本开设了分公司,就近为日本车企提供天窗、加热器等零部件。
小结:
本期我们主要讲了伟巴斯特在1990年以前的发展历程。它前90年生命历程中,基本上可以说是经历了交通工具的演变史,从自行车、摩托车到汽车。它的诞生远早于天窗,几乎可以说是看着汽车天窗从无到有,并演化至今。随后它又随着全球化进程,走向世界,成为跨过公司。下一期,我们将继续为大家讲述伟巴斯特的发展史,以及天窗是如何成为今天的样子的。(文 汽车之家 卫江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