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汽车文化 车坛轶事 正文

成功与遗憾并存 细数奔驰旗下汽车品牌

收藏 (0条) 举报/纠错

小身材有大智慧!奔驰smart开疆扩土

汽车之家

  古灵精怪、小巧玲珑,提起smart人们总是有一大堆的形容词,而这辆轻便经济又不失时尚的小车如今也逐渐走入了我们的生活,smart目前是戴姆勒-奔驰公司旗下子公司,由梅赛德斯-奔驰负责管理与经营,主要负责生产微型汽车,smart的总部设在德国的波布林根,而生产工厂却坐落在法国的昂巴克,关于这个“小巧”的品牌,我们还是从头说起。

汽车之家

  创立smart品牌的想法来自瑞士手表制造商SWATCH(斯沃琪),上世纪80年代后期,生产SWATCH手表的SMH公司首席执行官Nicolas Hayek从自己企业的手表产品中获得了灵感,他认为当前的汽车工业在逐渐向“大而豪华”的方向发展,而忽略了一种经济、时尚又能代步的车型,因此他决心开发出一种轻便经济的代步小车,就像SWATCH手表一样:小巧而时尚。

汽车之家

  Nicolas Hayek的这种观点在当时被称作“Swatchmobile”,随后Nicolas Hayek便开始在他私人的“哈克工程公司”设计研发这种微型车,起初的设计理念很简单,可容纳两人乘坐即可,并且为了达到更高的燃油经济性,最初新款车设计为采用混合动力系统。

汽车之家

  随着这款车的设计逐渐完成,哈耶克担心自己的这家私人公司以及这款新车型会受到SMH的排挤甚至忽略,毕竟SMH公司的主要产品和几乎全部生产重心都在Swatch手表身上,对于造车,SMH既不专业也毫无兴趣。比起SMH,哈耶克更愿意与一家知名汽车企业进行合作,因为这样不仅会保证汽车的质量,在降低造车成本以及此后建立分销网络环节也可以做到“一步到位”。

汽车之家

  此后哈耶克与多家世界知名的汽车制造商进行了沟通与磋商,并于1991年7月初步与大众汽车公司达成了分享发展新项目的意向协议。然而哈耶克的“smart项目”尚未执行便被1993年走马上任的费迪南德·皮耶希单方面终止了,当时的皮耶希刚刚就任大众集团首席执行官,他将大量精力投入到开发自己品牌的微型车上,这个计划在当时被称作“3公升汽车”,即在保证4人同时乘坐且有储物空间的情况下,每行驶100公里仅需消耗燃油3公升,有了自己的微型车开发项目,皮耶希便在很短的时间内单方面终止了与哈耶克的合作,而此时的哈耶克早已有所察觉,在大众方面还未挑明前便找起了“下家”。

汽车之家

  1993年底,哈耶克开始秘密、谨慎的接触大众以外的汽车公司,然而结果却并不乐观,哈耶克的计划在宝马菲亚特、通用和雷诺面前都吃了闭门羹,然而四处碰壁却并没有令哈耶克灰心丧气,他倔强的要将自己的smart计划继续下去,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哈耶克与戴姆勒-奔驰公司达成非正式协议,合作开发smart车型。

汽车之家

  1994年3月4日,戴姆勒-奔驰公司在斯图加特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宣布将与SMH公司共同注资,成立奔驰微型汽车公司(MCC),SMH出资5000万瑞士法郎,掌握公司49%的股份,而戴姆勒-奔驰公司则占有余下51%的股份。这家微型汽车公司主要负责生产的分别是奔驰公司位于斯图加特郊区的制造工厂以及哈耶克个人组建的研发设计中心,1994年4月,奔驰微型汽车公司(MCC)总部在瑞士比尔成立了。

汽车之家

  公司成立伊始任命了包括工程师Johann Tomforde、首席财务官Christoph Baubin以及营销总监Hans Jürg Schr在内的三个重要职位,这三位MCC公司第一批领导人中,有两位来自戴姆勒-奔驰公司,营销总监则来自瑞士SMH。

汽车之家

  然而开始正式研发前,新公司内部又在车款车型如何命名的问题上出现了分歧,哈耶克坚持认为这款车应该定名为“Swatchmobile”或“Swatch Car”,而戴姆勒-奔驰方面却不认同,他们认为这款全新的微型车应该有一个更为中性、时尚的名字,经过协商,他们最终确定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名称“smart”,它直译为“聪明的”(也翻译为精灵),但其实这是个“首字母缩略词”,组成这个单词的元素为“Swatch Mercedes Art(斯沃琪-梅赛德斯艺术),可见这个看似简单的名字也蕴藏着深刻的含义。

汽车之家

  1994年5月,MCC副执行官在考察了奔驰旗下74家组装厂后决定将位于法国Hambach(昂巴克)的工厂定为smart车型的生产工厂,该工厂也于同年12月底更名为“smartville”。Tomforde为这款车型开创了一种新的生产模式,即所有零部件均由MCC提供图纸,供应商独立组装生产,最后再汇总到MCC的工厂进行整体装配。由于初期MCC的组装工厂都是用原来公司的员工进行“兼职”生产,因此省掉了许多人工方面的开支,此后MCC与多家供应商签订了合作协议,Faurecia的座椅、VDO的内饰、Magna的门板与底盘、Dynamit Nobel的悬架等等,几乎所有smart车型需要的零配件都是由不同供应商单独提供的。

汽车之家

  90年代中期,随着MCC公司在戴姆勒-奔驰旗下的发展走入正轨,奔驰对该公司进行了股权重组,重组后的戴姆勒-奔驰将自身占有股份增持至81%,SMH所持股份则相应的降低为19%。与此同时,MCC公司的另一家组装工厂于1997年10月27日正式成立,这家工厂的成立引起了德法两国政府的强烈关注,包括时任法国总统希拉克与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在内的政界要员纷纷出席,规模宏大的剪彩仪式在当年绝对算是德法两国的“大事儿”,工厂成立后便立即推出了采用电力驱动的eco-sprinter与eco-speedster车型,不过它们最终并没有投入量产。

汽车之家

  1998年3月,MCC推出了第一款smart城市微型车,然而这款车却并没有立即投入生产,由于原型车在行驶过程中状态并不稳定,戴姆勒-奔驰将它的发售时间推迟到了1998年10月。

汽车之家

  由于smart行驶不稳定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奔驰在MCC的人事任命上做出了重大调整,由Gerhard Fritz替代Tomforde成为MCC公司的首席设计师。Gerhard Fritz上任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将smart原型车的底盘降低、宽度加大,并在悬挂及转向系统方面做出了相应的调整,这个改变迅速奏效,smart车型很快便得以投入量产并开始销售。

汽车之家

  虽然这款车最终没有像哈耶克所希望的那样采用混合动力系统,但它在欧洲九个国家的发售均获得了成功,销量大幅超出了预期,尝到甜头的奔驰公司此后再次增持,买下了MCC公司剩余全部股份,并于1999年1月将该公司更名为smart汽车公司,2000年,smart汽车公司彻底与SMH公司脱离,成为了戴姆勒-奔驰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汽车之家

  自2000年开始,戴姆勒-奔驰汽车公司与克莱斯勒公司合并重组为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由于母公司进行了改制与重组,smart汽车公司便暂时成为了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旗下的一员,与此同时,smart车型也被改造成跑车甚至四门小型车进行出售。然而戴姆勒-奔驰与克莱斯勒的这个“一车多卖”策略却并没有为smart增加盈利,事实上,从2003年-2006年,smart汽车公司的亏损金额高达40多亿欧元。

汽车之家

  2006年,由于连年经营状况不佳,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只得以减少对smart的投入来挽回一些损失,smart公司的经营状况也在这一时期走到了最低谷。好在2007年戴姆勒与克莱斯勒难以维系的合作关系宣告结束,“重获自由”的smart再次走上了平稳、快速的发展道路。

汽车之家

  2007年初,smart引入全新电动版本的smart fortwo车型,并将第一代100台smart fortwo车型投放在伦敦进行实地测试。经过了第一代的测试,奔驰于2009年正式引入第二代smart fortwo电动车,并将其投入量产,第一批生产的2000台车共投放到了18个国家和地区,而这款smart fortwo电动车也真正实现了零污染、零排放。此后奔驰继续加大对smart车型研发的投入,并计划于2013年第二季度在美国及欧洲首先推出第三代smart智能电力驱动车型。

小结:

  堪称史上最为“短小精悍”的smart至今已经走过了18个年头,在它并不漫长的发展时期内,smart一如既往的保持了自己小巧、时尚的品牌形象,当然,在smart顽强生存并取得成功的背后,奔驰这个“老大哥”绝对功不可没,无论是当初的“独具慧眼”还是现如今的“鼎力支持”,smart这个古灵精怪的小家伙儿在奔驰大哥的身边均得到了无微不至的“特别关注”。


总结:

  除去当时尚未成型的“汽车联盟”,奔驰在其126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对品牌收购一直秉承着谨慎、严肃的态度,虽不轻易出手,但每逢出手必定不会让自己与被收购车企失望。奔驰旗下的品牌并不算多,且阵线拉的很开,这就使得奔驰旗下每个品牌几乎都要在各自的领域独当一面,不过在这个“汽车始祖”的悉心经营下,少而精的奔驰家族却又在各个领域保持领先,宁缺毋滥,在品牌收购的问题上,奔驰的眼里可不揉沙子。(文/图 汽车之家 陈雷)


汽车之家

>>点击汽车之家·文化团队,进入汽车趣意世界<<

文章标签: 品牌历史
共6页<>
文章导航
展开全部目录收起全部目录
收藏
+1
+1
发表我的评论
您认为文章写的好么:
评价内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个网友评价,其中100.00%好评,0%差评。
评价理由:语句不通/文章阅读困难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