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一套防倾杆,我们也在宝马330i(G20)车型上进行了测试,但是由于时间协调的原因,北京理工大学(振动与噪声控制研究所)并没有参与。但是测试项目、场地以及操作人员都是固定的,安装了后防倾杆的宝马330i表现如何呢?下面我们逐步来分析。
●无后防倾杆 绕桩
原厂状态下的表现让我很是满意了,给你一台陌生的车型进行极限驾驶,你需要尽快摸透它的脾气并且快速建立驾驶节奏,而宝马330i在这方面就有着超越同级对手的天赋,可控、反馈、节奏,每一个环节都能给你最为直接的反馈。
而原厂状态下的绕桩表现较为出色,可控性很强,车头指向以及车尾的跟随性都有着较为中性的表现,循迹能力很强,能够给你继续挑战极限的信心。悬架在面对横向载荷转移时的侧倾表现不是很从容,侧倾还是较为明显。
●有后防倾杆 绕桩
安装后防倾杆之后绕桩,第一把方向就给了我一个惊吓,车尾开始出现较为严重的转向过度情况,为了保持稳定的绕桩节奏,我不得不降低时速,才能拥有原厂状态下的安分感。只要稍微加快节奏,车尾就会向外滑动,在不断的方向修正过程中,它并没有给予我更好的驾驶感受。
●无后防倾杆 赛道
悬架设定偏软的问题在赛道体验来看还是比较明显的,连续变线重心转移的时候车身晃动较为明显,但是可控性不会有太多影响,只是整体驾驶感受不够直接而已。
全力测试状态下,尽量采用抓地跑法,在弯前重刹让重心靠前之后,可以较为容易通过惯性或者弯中开油时机,来控制尾部的滑动姿态,之前在单车试驾还有AH100测试的时候我都说了,原厂状态下的平衡性已经非常不错了,可控性绝对是毋庸置疑的。
●有后防倾杆 赛道
转向过度问题在赛道环节同样对圈速造成了影响,弯前重刹之后,开始向弯内带方向,稍微点一下油门车尾便出现了明显的滑动情况,这样的驾驶感受并不安全,而且可控性并不好。在赛道后半段的组合弯,车辆发生重心转移之后,车尾的滑动幅度会明显加快,在一侧悬架压缩之后,只要稍微加点油门,车辆就可以完成持续的漂移的动作,这一点是我们没有想到的。
其实,前不久我们也测试了宝马430i车型,想不到在赛道里面也是呈现大幅度转向过度的驾驶特性,弯前重刹降挡,稍微带着点刹车入弯,就能立刻感觉车尾开始滑动,但由于测试车选配了后桥差速器,所以收油之后的车尾滑动特别自然,可控性也是出奇的好。反观加装了后防倾杆的宝马330i,一番对比下来,最为直观的就是可控性略显不足,但是车尾滑动出现的频率几乎没有差别,这样的驾驶感受对于新手而言并不友好。
●圈速测试
无防倾杆圈速:58.9秒 有防倾杆圈速:1:00.4秒
●无后防倾杆 麋鹿
测试方式同样是将车速设置在72km/h。原厂状态下,悬架整体偏向转向不足的动态表现,让驾驶变的更加轻松自如,而且车身稳定系统的介入速度以及力度同样到位,能够及时降低车辆在A区进入B区的车速,总体而言,可控性以及驾驶感受都可以给出好评。
●有后防倾杆 麋鹿
安装后防倾杆之后,车尾的过度滑动使得驾驶员不得不降低车速,设定的72km/h入桩速度,不能让车辆完成测试。首先,A区进入B区时的动态反馈并没有太多区别,车尾有轻微滑动,但是在可控范围,但是车辆在进入B区之后,随着惯性的增加,车尾会出现大幅的转向过度情况。对于原厂状态而言,这样的驾驶感受明显更有意思,但是对于控车能力以及通过速度都产生了影响。
●总结
宝马330i的后防倾杆测试结果还是比较出乎意料的,想象中的灵活程度确实有了,只是整体驾驶感受有些过于灵活了。以至于在所有测试项目上,都出现了大幅转向过度的情况,对于整体可控性而言并不是一件好事儿,毕竟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平稳的行驶状态会更佳适合。
按照正常理解,标准轴距车型想要提升运动性能,最好还是避振器连同前后防倾杆一同更换。单靠原厂防倾杆的作用,谈不上对底盘的运动性能有太多提升,而且根据上述测试结果,如果进行原厂升级,可能还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所以,合理且针对性的升级更重要,毕竟宝马的工程师在做出这样决定的时候,也是做了悬架的周边强化,想要在原厂运动性能基础上得到提升,细致的调校不可避免。
最后,针对两款车型,我们认为长轴距车型安装原厂后防倾杆,整体变化还是有小幅提升的,如果有想法安装的话,并且选择原厂备件是可以安装的。标准轴距车型,安装后防倾杆之后,在极限驾驶情况下会出现非常明显的转向过度情况,对于驾驶者的技术有着严格要求,如果您也想安装后防倾杆,我们建议还是连同避振器一同更换,并且针对底盘运动特性进行调整,可以将作为运动轿车最具魅力的一面展现出来。(图/文/摄 汽车之家 梁奇 协助 林琦 王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