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乘员舱与笼状车身强度,你需要知道的事
说完了车头/车尾,我们再来看看车侧与车顶。这两个部位有别于车头/车尾的最大区别,相信你也能看得出来:没有可以缓冲的区域!没错,在受到碰撞的情况下,车侧和车顶位置是直接贴附于乘员舱的,故在这一地方布局吸能设计,显然是不现实的。
前文提到了车底纵梁,它是用于传到并释放前后两端碰撞力的结构,除此之外,车底还有一些横梁结构,便是用于强化横向碰撞力分散的结构。当车辆受到侧面撞击的时候,车身侧面直接受到的侧向力将通过这里分散到车身底部,以达到卸力的作用。
有了这一套框架体系,当车辆发生侧碰或翻滚事故的时候,它便能保证乘员舱的完整性,使得乘员舱不会受到过大的冲击变形。下面我们就通过这次碰撞实验实例来为你分析在翻滚情况下,车身主体结构发生的一些变化。
哈弗H6翻滚测试视频:
(想看翻滚测试结果?开头有链接,这里再给你一次:哈弗H6翻滚测试)
就像前文说到的一样,这种翻滚实验主要考验的是笼状车身部分的强度,与车头/车尾结构安全的相关性不大。从实拍图片上看,由于右侧A柱为抛出时的第一次撞击受力位置,故这里产生了笼状车身的最大可见形变。
所以说,即便在A、B柱等位置采用了超高强度(>1500MPa)的热成型钢作为主体框架结构,它仍然会产生一定入侵量。那么这个入侵量究竟对车内造成了多么大的影响呢?我们来到车里一探究竟。
所以说,在车侧和车顶位置,一定要采用强度足够高的钢梁,并在设计上保证碰撞力能及时分散到其它方向,才能保证乘员舱的完整性。这一点是与车头、车尾部分的安全结构设计所不一样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