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耐力赛”赶往张掖
[汽车之家 汽车赛事] “左三!150,右五小心!”几近沙哑的嗓音沿着通话器传过去,每一次出弯,每一次换挡,我的心都跟着按耐不住的悸动。这就是我们难忘的张掖拉力赛之旅,在飞沙走石中一份难忘的欢愉。现在当我一闭上眼,就能想起在戈壁滩上飞驰跳跃的那种感觉。炎热的风顺着通风口吹打着脸颊,黄土反射着来自头顶的阳光让人睁不开眼睛。这次拉力赛我做的是领航,一言不合就当了领航。
一切都来得特别突然,忽然那天孟大拿问我说想不想再跑跑拉力赛。此话一出,我想到的是当年怀柔山里飞出玉米地的赛车,还有龙游站凶险的山路。在场地赛上或许还略知一二,刷个圈唬人一气,跑拉力就完全找不着北了。在我看来,拉力这种完全不知道前面是啥的玩法,简直跟算命的一样在猜。更别说砂石路面了,在我看来分分钟都是在缓冲区的陶粒坑里开车……
看着我绝望的眼神,孟大拿笑着说不是做车手,我这次是做领航,给刚拿过CRC拉力赛三连冠的王涛做领航。这还是件蛮有趣的事情,之前参加赛车运动要么在左面,要么是中间一张椅子,反正都是直接掌管着赛车的控制。之前和同事郭枫搭档过领航,听他在旁边念路书是和领航工作最近的一次接触。这次要亲自做一次领航,想想还是很期待的。
好吧装得有点过头了,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听说比赛地点是在甘肃省张掖市,距离兰州很近。通俗点说,就是能吃到正宗的拉面(抹口水)。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纵然怀着对拉力的一丝敬畏和恐惧,还是依然准备行囊登上了1700公里的里程。
从北京到张掖的宾馆实际上是1770公里。我们一辆车共四人,包括王涛、我,还有搜狐汽车的高超和汽车头条的闫梦莹。这两位车圈“CP”将搭伴驾驶一辆速腾冠军赛车参加S3组的角逐。为了赶得及试车,我们一行4人轮流驾驶,俨然就是一场小型的24小时耐力赛。说是24小时,其实大约22小时左后的车程,加上市区行驶、休息、吃饭的时间,刚好24小时。
到达酒店时候大约是凌晨3点,距离早晨8点的试车还有不到5个小时。我们快速收拾东西上楼睡觉,养精蓄锐。我怕睡过头,光闹钟就连续设置了3个。但实际上兴奋的心情让我几乎夜不能寐,听着隔壁K20A一样的高亢呼噜声,眼睁睁到天亮。
赛前试车(1)
我们本次继续和德安汽车运动俱乐部合作,驾驶之前王涛的冠军战车——高尔夫四代拉力赛车。针对张掖相对较高的海拔和高速赛道的特性,赛车需要进行重新调校,车手们也需要对驾驶方式进行适应。于是第一天的工作自然就成了试车。试车这事儿,跑场地赛时候总有,但参加过的两次拉力赛都没碰到过。于是当赛车驶出大本营通往试车场的路上,我心中甚至萌生出一分幸福感。
在一座明代烽火台的遗址旁边,车队支起了营帐,旁边就是勘察后选定的试车场地。机械师、电脑工程师、电气工程师全部就位,根据车手的反馈对赛车进行调整,力求在赛前达到最好状态。
全长2.5公里砂石试车场地很接近赛段路面,高速弯、低速弯、颠簸和飞跳一应俱全。同场参赛的高尔夫四代车队、速腾冠军车队一起在这里进行测试。在这里我第一次领略了甘肃阳光的毒辣,直射在皮肤上火辣辣的炙热,让36℃的气温带有44℃的体感温度。幸好大风带走了一部分热量,我也只好像烤肉一样转着圈,让身体的不同位置轮流对着太阳,分摊一下热量。如果站住了不动,估计烤成5分熟没啥难度。
还是说试车的事儿吧。我们分工明确,王涛负责适应车辆和反馈驾驶状态,我的工作则是练习做人生的第一份路书,实践人生的第一次领航。以我的理解,仅凭一本路书和旁边车手保持节奏一致是件不容易的事情。方向盘不在自己手里,全靠眼睛观察和身体感知来推算车辆的动态。
在拉力赛中,路书是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每当车手开过一个弯角,领航就要告诉车手接下来的直线长度和下面的弯角有多大。所有这些信息都记录在路书当中,也就是我们在WRC视频里看到的副驾驶念的那个东西。拉力赛道不像场地赛道,车手不可能把几百公里的赛段全背下来,全靠正确的路书指引才能更快、更安全地完成赛段。
试车刚一开始,我们先用中等速度将这2.5公里的模拟赛段走一遍,王涛根据他自己的经验和习惯将每一个弯角和之间的直线距离报给我,我快速记录在路书本上。当正式跑到时候,我再将这些记下的路书报给王涛。记下来的符号就像图中看到的那样,一堆数字、字母还有符号的组合。这可以理解为一种拉力赛版本的速记,可以快速跟上赛车在赛道中的节奏,同时记下的符号也清晰易读,在晃动的赛车中这一点很重要。
做好路书正式跑的时候,我还是蛮紧张的,虽然只是一条2.5km的测试路段而已。这紧张中还夹杂着莫名的兴奋,就好像自己跑一样的兴奋。视线快速在前面和路书之间切换,然后判断着眼前这个直线或弯道的距离和路书上的是否合拍,同时把下一个弯道的大小报出去。不论直线还是弯道中,车轮都和地面处于微小的滑移状态,那种在赛道陶粒坑中前进的怪异感受又浮现出来了。我一边克服这种心态,一边监督自己把路书报准确了。头盔耳机里返送回来自己的声音,急促而紧张,后来回想起来自己都觉得搞笑。
熟悉了一些赛车的行驶状态后,我发现眼下这辆高尔夫四代赛车还是被调校得很不错。纵然已有12岁的“高龄”,赛道中并没有显示出太多老态,要知道它在几个月前还和王涛一起拿下了登封站CRC S3组的冠军。不过在连续跳跃的路段中悬架有一些不太安定,越过小短坡的时候,悬架还会有短暂行程用尽的情况。除了人觉得有些难受,更多是担心这种硬碰硬会损坏车辆。
我们把这个信息反馈给技师团队,技师表示应该是悬架的高度太低了导致了压缩行程不够。他们把四个减振器按比例升高后,让我们继续去试车,同时对底盘连接、传动等机构重新进行检查,确保没有故障隐患。同时电脑工程师Nick从赛车电脑读取Log文件,查询发动机的工作状态,确认调校是否准确。
这会儿功夫闲着也是闲着,我就转身去看一起试车的队友,还有一起跑S3组的速腾冠军赛车试车。话说这还是第一次从外面看赛车在砂石路上行驶起来的状态。首先从视觉上就先感觉霸气侧漏,在广阔的戈壁滩上那种一骑绝尘的气势是坐在车里没法体会的。从行驶姿态上,赛车进弯前滑动的程度比场地车更激进,赛段中的大小跳跃和路面附着力的变化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线路和动态。拉力赛,是不同于场地赛的完全另一个世界。
减振器调好了,我们继续试车,同时我可以再练习一次报路书。升高后的减振器让大颠簸时悬架用尽的情况缓解了好多,加上路书的节奏习惯了一些,不再像之前那样忽快忽慢,整个感受下来还傻不错的。不过有些地方不对劲,整个车速好像降低了一些,进弯时候姿态不那么伶俐了。本来以为王涛是收着跑了,结果沟通后才知道原来车子变得不那么好控制了,悬架升高后变得有些生硬,尤其是小颠簸路段的贴地性降低了。
我们下车跑过去继续跟技师沟通,技师坏笑着说这是他们有意为之的。原来他们有意将悬架预紧升高到一个可能过度的程度,来测试一下合理设定范围到底有多宽。结果目前状态下虽然拥有了更好的冲击吸收,但是悬架下行程被剥削得太少,使得连续贴地性和弯道内侧轮低附着力状态下的寻迹都变差了。于是悬架又降低到两次设定的中间值,开始第三次测试。
第三次测试,车子恢复了之前的活跃。可能路段已经比较熟悉的关系,王涛的驾驶越发行云流水,我也逐渐合上拍子将下一个弯道的状态恰到好处地报出去。这时候我发现,当减振器已经工作在很极限的状态下,动力实际上并没有处于火力全开的状态。这种节奏和场地赛不同,收放有度才是拉力赛中最明智的做法。
这个时候,技师团队才有时间休息一下,坐下来喝点水吃点东西。张掖站的比赛对于我们还未开始,可对于他们已经开始了。
赛前试车(2)
第二天依旧是试车时间。这次轮到了一汽-大众车队的主力阵容——高尔夫七代赛车的测试。赛车由英国prodrive团队做技术支持,2.0T发动机在35mm限流的状态下依旧能发出350马力和550牛·米的强悍力道,加上可调参数的全时四驱、全定制化底盘、序列式变速箱,0-100km/h加速仅用2.9s,在CRC围场中一度被称为“火星车”。这种高端东西我等无法驾驭,就只有看热闹的份。
测试还未开始,机械师已经把维修工具打开放好,随时准备对车辆的调试工作。当天的气温比之前一天还要高,湿度很小,但是毒辣的太阳直晒还是造成了至少43℃的体感温度,让天气预报的37℃成为浮云。
一汽-大众车队的领军车手陈德安是整个车队的灵魂人物,我对他了解不多,但他的干练果断和军人一般的刚毅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热得让人疯狂的天气里,陈德安全副武装进行试车,没有丝毫的懈怠。从一个普通爱好者成长到今天的冠军车手,谈笑间驾驭2.9s破百的四驱猛兽,是辛勤付出的必然结果。
有了前一天高尔夫四代和速腾冠军赛车的对照,眼前的四驱猛兽行驶起来咄咄逼人。明明是拉力赛车,却有GT3场地赛车一样的节奏和速度。据技师透露,在张掖的直线上,赛车最高能达到210km/h以上的直线速度。下面让我们来欣赏几张高尔夫7赛车的美图吧。
除了高速弯道,张掖的赛道上还会有不少上下落差。为了争取最快时间,高尔夫7赛车基本都会选择用飞跳的形式通过。这就对减振器调校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行程、高度、阻尼等都要刚好合适。依仗着技师丰富的经验,我站在测试赛道边上看到的只有行云流水。之前的高尔夫四代赛车,我们测试了大约3个来回就收工,眼前的高尔夫七代赛车测试频率要多得多,看来是在为竞争冠军做准备。
测试的空挡,我们走上赛道,和张掖的砂石路面来一个亲密接触。粗细不一的砂石还有黄土掺杂在一起,比远看上去的要粗糙许多。这种松散的路面上,赛车基本上时刻都处在滑移的状态,需要精确得到控制和许多的动作预判。同时各种小起伏也让附着力时刻都在变化。虽然是一条高速赛道,但真的是处处存在杀机。
毒辣的太阳直射下,四五瓶喝下去的水都早已化成汗蒸发在空气中,我不禁好奇赛车在这种严酷的环境下如何解决散热问题。跟技师攀谈得知,prodrive当初在设计这辆赛车时,是为欧洲北部地区拉力赛设计的,那里天气寒冷甚至会有一些冰雪赛段。现在到了张掖这种炎热的地方,赛车的散热器进行了重新的改制,同时发动机参数也进行了特别的调校。同时涡轮增压器的尺寸和发动机压缩比也都进行了匹配以保证稳定的工作状态。
在压缩比方面很有趣,原来赛车会根据不同赛道情况进行不同的压缩比搭配。赛车的标准配备是12.5,但是在肯尼亚那样的高海拔地区会升高到13.5,弥补过于稀薄的大气造成的低进气压力等影响。眼下在张掖使用的是相对安全的12.2压缩比设定,配合几年来在张掖积累下来的调校经验保障稳定的350马力最大功率输出。
在发动机机油、变速箱油等的冷却方面,高尔夫七代赛车全部使用了油/水热交换器结构,将热量一并集中在水箱上排出。这样的好处是便于热量的良好管理,同时减少散热器数量也降低了赛车的故障率,提高了恶劣环境下的生存能力。同时技师表示,由于张掖的高速路段较多,赛车大部分时候还是可以得到很稳定的散热气流,因此在之前的比赛中一直发挥稳定,不需要有太多的分心。
大半天不知不觉就过去了,当途锐工作车突然出现的时候,我才发现时间原来已经过去了这么久。在开门上车的一瞬间,我才意识到自己一直是在怎样的高温环境下,并衷心向空调的发明者致以最崇高的敬意。我们都有过从炎热夏天走近空调房的美妙感受,但是这一次不同,这一次就让让我有了从炼狱到天堂的遐想。听说有一个来自瑞典的技师,天天生活在寒带,第一次来张掖经受这种奇妙天气的考验,身体撑不住直接晕菜了,被送去输液才顺利康复,当然这是后话。
测试工作完成,大家收拾东西打道回府,我在这个时候坐上赛车的驾驶座体验了一下砂石路的驾驶。40-60km/h的缓慢车速已经能很容易感觉到路面的松散和车轮的不断滑移。作为一个习惯场地赛的车手,分分钟就回到了那种“陶粒坑中驾驶”的即视感中。拉力赛真是完全另外一个奇妙的世界。
回到营地,大家终于可以安心饱餐一顿了。一些平时看起来很平常的食物,此时在一群晒透了、渴坏了、饿疯了的人面前,变得如同山珍海味一般。我还吃到了一种像面包又像烧饼的东西,据说是甘肃的特色食物,有谁知道是什么吗?
参观车辆调校
两天的试车工作到这里终于结束,赛前最后一天时间给大家的赛车做调整和维护工作。我们的高尔夫四代赛车将要进行悬架及连接部分的彻底检查、更换新的传动半轴,对减振器、离合器等关键的易损部件进行检查。除此以外,车手和技师团队都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进行休息修整,为后面为时5天的比赛做好准备。
这时有一个人比较忙,就是车队的电脑工程师Nick。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小伙子对张掖的天气表现还算淡定,今天他的工作则是对赛车的发动机电脑进行更细致的调校。Nick曾经也是一位赛车手,由于身体原因才遗憾地转到幕后,专门负责赛车的电脑调校工作。
我有幸被邀请一同参与调校工作,说参与其实就是坐在副驾驶,捧着笔记本电脑,在路试的时候帮忙监视一下路面的状态,确保试车安全。
Nick告诉我,已经超过十年赛车生涯的高尔夫四代赛车是车队中传感器数量最少的车型,这也导致了调校难度的提高。由于缺少必要的数据反馈,参数的调整曾经一度依靠经验,甚至盲调。当然Nick也会专门在发动机上放入一些调试专用的传感器及其它测试设备,以提高调校的精确度。
为了保证调校的精确度和行驶的安全性,调校地点选在了比赛中的行驶路段。这里社会车辆较少,而且已经也有相关的路标及工作人员提醒他们及时对赛车进行避让。
测试时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的,Nick一边控制油门到需要调校的转速,一边通过电脑键盘实时对赛车电脑进行调校。我们的高尔夫赛车虽然老了一些,但使用的是现代化的MoTeC赛车电脑,所以调教起来还是很方便的。
前风挡上放置了调校过程中最重要的参数之一,空燃比表。这个表的数据和我们平时习惯的围绕14.7上下不同,使用的是欧洲车队更习惯的空燃比悉数。据了解使用悉数作为空燃比度数,可以忽略掉使用不同燃料时不同的空燃比造成的混乱,使得调试工作更加直观和精确。
同时Nick还佩戴了专门的“发动机听诊器”设备。它是一组麦克风,实时将发动机工作的单纯声音传递到技师的耳朵里。开始我单纯地以为它只是听爆震之类,后来才明白它所传达的信息除了爆震还有很多。有经验的技师可以通过这组“听诊器”监控发动机的工作状态,在安全的前提下确保最大限度的功率输出。
每经过一段路试,Nick就将车停在路边,仔细查看刚才的数据采集,并对参数进行更细化的设定。本身对于我们这台1.6L自然吸气发动机来说,功率输出本来就有限,每多一马力都显得弥足珍贵。之前听队友说过,他曾经轻易把一台新接手的同组别发动机多压榨出了30马力。
测试工作结束后,Nick从车底下把附加的传感器拆除,他的工作才算是告一段落。短短的一个多小时,我从他身上学到最多的东西,是极度的认真负责,还有敬业。
此时高尔夫七代车组那边的筹备工作还在继续。我粗陋的赛车知识无法向大家详细解释,他们究竟对这些世界上最精密的拉力赛车做了哪些调整和维护工作,但我知道他们也和其它赛车一样在对关键部件进行维护或更换工作。在比赛开始之前,这是他们最忙碌的一天。
接下来,车队开始分发每个车组的赛手证、地图和路书,因为明天就要开始堪路工作了。堪路是比赛重要的环节,路书做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了赛段的速度和完赛率。所以我们的硬仗从明天就要开始打了。
关于比赛部分故事,由于篇幅原因放在下一期再说吧。但是可以先告诉大家,我和王涛在整个过程中并不顺利,而且在比赛过程中发生了矛盾和争执,友谊的小船差点就翻了。详细的内容下周再继续跟大家讲述,敬请期待吧。
相关阅读
车队大本营探秘
[汽车之家 汽车赛事] 比赛日越来越临近,我的焦虑症也开始发作,本来一天的休息日也魂不守舍地到营地瞎溜达。营地是在一个汽车影院临时搭建的,容纳了参赛的所有120辆赛车。许多一直以来参与CRC的厂商车队和俱乐部车队都早早在这里安营扎寨。既然来了,干脆就溜达溜达吧。
● 车队大营探秘
我们跟随的一汽-大众车队分为三个部分,高尔夫七代是厂商队的主力军,也是争夺全场冠军的劲旅。嘘~已经知道比赛结果的朋友先别剧透,故事的过程其实要比结果要精彩。速腾冠军车队是另外一支厂商车队,我们所在的高尔夫四代车队则更像是挂靠在厂商队羽翼下的俱乐部车队。
国民岳父的战车在斯巴鲁的营帐中进行着筹备,同时在文学、电影、赛车界走红的综合型人才可谓真正的人生赢家,话说哪天韩寒要是忽然出了唱片专辑你们会买来听么?偷偷告诉你已经有了……以韩寒在国内的知名度,虽然有马克希金斯的强力外援支持,车迷还是对“岳父”抱有更高的期望。
大本营里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原来是我们评测频道的小鲜肉张子仪……哦……不是那个女演员,是评测频道的主力军。他这次是以领航的身份首次体验汽车拉力赛的魅力,跟随比亚迪车队出战。具体内容还请看他自己撰写的文章。(尽全力不放弃 编辑做领航初次体验CRC)
无心在大本营再多逗留,因为我们马上要为第二天的堪路做准备了。实际上从堪路起,我们的比赛就算是真正开始,因为这是对比赛路段进行提前熟悉和摸底的唯一方法。车手预先将赛段慢慢行驶一遍,一路将每条直线、每个弯角的状态报给领航记录在路书本上,然后领航再在正式比赛时实时将路书报给车手。
路书本、地图、秩序手册等等一大堆,看着就让人头疼。我这才意识到领航需要准备这么多的东西,为了让车手能在比赛时专注于驾驶。整个计时赛段全长236km,堪路要连续进行两天才能完成,于是严格按照规定的顺序来,于是每天不同的行驶路线也要牢记于心。
王涛的“好基友”,他的第一任领航韩文秋这站以车手的身份出战,他热心地来到这里帮我们梳理地图。有了过来人的指点,自然省了好多的繁杂步骤,实际上整个本站比赛中,由于这两位身经百战老司机的准备,我在行驶路段基本就处于休息的状态。
悲催的堪路
驾驶赛车堪路么?并不会。为了保证赛车最大化的可靠性,车队安排我们驾驶另外的车辆进行堪路,具体所使用的就是一路承载“24小时耐力赛”的途锐。
一路悠闲地通过行驶路段,去往第一个赛段。舒适的SUV加上强劲的空调,让火炉一样的天气暂时离我们远了一些。跟随路标走到赛段开始点,许多赛车已经一字排开等待逐辆进入。有赛车有民用车,这一点上赛会并不限制。
为了保证路书的准确性,我们也会用车载摄像机录下整个行驶过程,以便晚上回到宾馆可以再次核对,这也是大部分车手都在使用的方法。谁想到这个小小的堪路视频在后来的比赛中帮了我们的大忙。
就在我们进入当天第二个赛段不久,也许是长途跋涉的轮胎不忍重负,也可能是跑惯了城市柏油的轮胎对大西北戈壁上的碎石有些忌惮,总之我们的宝贝途锐的右后轮被一块锋利的石头划破了,直接爆胎。
齐全的救援工具倒不至于让人受困在这里,但是看着其它车组在旁边呼啸而过还是挺郁闷的。吭哧吭哧换好备胎,我们就再也不敢造次了,小心翼翼驶出赛段,直奔张掖市区去换新胎了。
于是这一路上就成了真正的看风景。什么路边的驴子啊、骆驼啊什么的,简直都要成了戈壁自驾游活动。这个时候即便是有空调的吹拂,我还是感觉到无法抗拒的燥热。这种燥热来自心理的烦恼,如果无法顺利堪路,就连完赛的可靠性都要蒙上一层阴影。
回到市区,找轮胎店换上新的轮胎,燥热的天气加上烦躁的心情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也许说起来简单,但是在当时的情形下我们甚至不敢再将这辆途锐驶入到赛段中继续使用,生怕再刺破一条轮胎。于是当天我们决定利用队友的堪路视频来做路书参考。
回到大本营做了这段视频,我们就开始回酒店对路书。除了亲自堪路的这一段外,其余的完全依赖视频来解决。使用视频堪路带来的麻烦是信息量少了很多,视野也相对有限,就连路面的起伏、颠簸等都要根据摄像机拍下的蛛丝马迹结合经验来进行推算。说到经验的话,王涛仅有三年的拉力赛经验而已,我对于领航的认知则几乎是零。
对着视频做路书的感觉很奇妙,坐在屋子里看着电脑屏幕上虚无缥缈的视频,感觉就好像是盲人摸象。王涛对着视频也是小心地修正再修正,“左2,哦不,还是左3吧”。不过没关系,随时修正路书其实也是拉力赛元素的一部分,这也是为什么路书使用铅笔书写的,随时可以修改。
开幕式/第一天比赛
堪路结束的时候,拉力赛的开幕式也正是宣告要开始了。对于张掖来说,这是一年一度的盛事,市民专门准备了漂亮的发车台为我们的发车仪式添彩,同时据说还有精心准备的歌舞表演为发车仪式助兴。可惜作为参赛车手的我们,特别是发车排名在几十名的车手们来说,这歌舞是无缘一亲芳泽了,因为我们要排队等待发车仪式。
赛车停在路边,就吸引了许多当地市民前来围观。大家围着赛车交头接耳,时而弯腰向车窗内一探端倪。更有几个朋友饶有兴趣的问我们这车是“多大排量的”,“能跑多快”之类,我们自然是给予一一的解答。市民对赛车运动的好奇和兴趣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得多。
伴着夕阳西下,我们在湖畔排队等待着通过发车台的那一刻,话说这感觉还真的有点像要走红地毯的感觉,各种紧张和不知所措。反正我是连“先迈哪条腿”都仔细向周围的人打听了一遍。
随着距离发车台越来越近,悠扬的音乐声、闪亮的灯光逗得人心里怪痒痒的。我多想走过去找位置坐下好好当个观众,融入到现场热烈的气氛中去,可是这次,我是参与演出的演员。
终于王涛把赛车开上了发车台,我则用从未有过的速度把自己半吨重的身躯从防滚架密布的驾驶室里挪出来,像职业拉力车手那样站在防滚架上向大家挥手致意。虚荣心得到了满足么?别闹了,当时灯光晃得眼睛根本不知道看向哪里,脑子空荡荡的,耳朵也分不清车评人到底在说些什么。站立片刻,又尽量用不太丢人的速度钻进车里,长吁一口气,今天的任务算是完成了。
终于比赛日到来了。对于队友在早晨敢这样大吃泡面,我表示惊讶。这种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吃下去,在颠簸的赛段中对肠胃真是个可怕的考验。稍有不慎,分分钟让人变成反刍动物。
闲话少叙,到大本营,打卡出发。第一赛段“神沙窝”只有21.55km长度,却是一个充满陷阱的下马威。在历次比赛中,这个赛段曾导致无数车手中招。于是在本次比赛中,特别规定了如果在第一赛段退赛,但及时修好的,破例可以继续参加后面的比赛,只是将总成绩罚时5分钟。这样让大家压力更小,也避免了第一天过去就少了许多赛车的尴尬。
行驶路段的种种暂且不表,第一赛段充满急弯和飞跳的路段着实让人精神一振。我们遵循着飞跳一律减速通过、稳扎稳打的原则以相对较慢的速度试过。这一路见到不少前面冲出赛道的车辆,心里恐慌却连倒抽冷气的时间都没有,因为路书还要继续念。我们还是看一下当时的车载视频吧。
当终点标志近在眼前的时候,我心里有一种如释重负的感觉。第一次做领航,丢路书自然也少不了,通俗点说就是路书节奏和赛车在赛道的位置脱节了,找不到路书上哪一行才是下一个弯角。这个时候,车手基本就是在盲跑了,幸好后来及时找到了,才继续正常的行驶。
完成第一赛段回到大本营的时候,前面高组别的车组已经在休息了,技师则没闲着,为车手读出行车电脑的数据进行分析。电脑数据包括整条赛段的车速、方向、油门位置、挡位等上百个行车信息,供赛后进行驾驶和赛车调校的分析。
我忍住不在旁边偷听了一会儿,原来技师在鼓励车手尝试更早更重的刹车,同时要相信赛车在砂石路面上的制动能力,然后可以更早的踩下油门加速出弯。
这次高尔夫七代军团多了一员猛将,就是来自宝岛台湾的车手林德伟。技师对林德伟的驾驶表示非常赞赏,一边鼓励他尝试更激进的驾驶风格,一边暗暗在背后竖起大拇指。在一些慢速弯道,林德伟过于保守的驾驶风格一度让发动机转速掉到2000rpm甚至更低,让涡轮需要更长的时间积攒压力,技师表示这也是他最保守的地方。
下午的第二赛段是只有2.2km的短道赛,比起竞赛更具有表演性质。说实话在等待的时候看着前面的拉力赛老手飞沙走石是一种非常的享受,不过同时毒辣的太阳光也是让人几乎疯掉。汗水不停地从浑身的每一个毛孔流出来,来不及停歇就飞速在阳光下蒸发。
短道赛在王涛的驾驶下轻松搞定,路段和上午的路段大部分重复,这里也就不再重复贴出视频了。不过我光顾着拍照,险些把时间卡弄丢了。在拉力赛中,弄丢了时间卡就意味着失去了继续参赛的资格,现在想起来都相当后怕。
第二/第三天比赛
第二天,当我们排队等待从封闭区把车开出来的时候,本以为一切都稀松平常。谁知道这才是崩溃的一天。和继续变本加厉的炎热天气无关,问题出在我们的路书上。
第二天的赛段涵盖第三至第六赛段,但其中有一半是看着别人的车载视频完成的,也就是那本“盲人摸象”的路书。于是在这个路段到来的时候,我丢路数的状态进入了最高点,33公里的赛段几乎有一半处于让王涛“盲跑”的状态。
王涛事后说这简直太酸爽了,在完全没有路书的情况下,完全依靠目视和经验行进,如同在进行一场“派克峰登山赛”。我当时自然无暇顾及这种酸爽,一脸懵B的在徒劳地企图重新找到路书。但是显然通过视频制作的路书准确度很差,在连续几个细节无法和实际路面对上的时候,就彻底丢掉了。
下午的赛段稍微好了一些,但炎热的天气继续侵袭着我们。虽然精神上习惯了这种气候,但实际上体力都在一分一秒的流失当中。于是我们两个都变成了行驶的机器,王涛在机械的开车,我找到路书的时候是领航器,找不到路书时是懵B的副驾驶摆件。
赛车永远不会让人无聊,就在这时我们发现了前面的队友意外抛锚了,原来是车速过快几乎卡在了赛道边上。此时我脑子还在机械地反应下面的路书,而王涛已经停车开始实施救援工作了。
车轮激起长长的黄土,企图将一辆和自己一样重的高尔夫四代赛车拉回到路上。一次,两次,三次。就当我们几乎要放弃的时候,终于成功了。这是一种很复杂的心态,一方面想着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逝,另一方面则知道如果队友不能及时回到赛道上,整个车队的损失将会更大。
我们几乎一同结束了当天的比赛,回到维修区进行检查共工作。在这里让我用一段视频来给大家展示一下,我目前能做到的最标准拉力赛领航是怎样的吧。其实路书还是有丢的地方,但总算有些像模像样了。
晚上回到宾馆,我因为丢路书而积累的郁闷之情越发严重,于是翻出最后三个赛段的路书企图重新研究一下。我打开车载视频,对着视频模拟报路书,一旦脱节就查找原因,不知不觉夜就深了。
王涛这个时候一个劲的催我睡觉,为了转天能有个好精神,我却一心想要把路书搞懂。结果我们就争起来了,各说各的理,到最后谁也不理谁。然后在大约凌晨1点的时候,王涛翻身睡觉不理我了,我继续带着耳机跟电脑死磕。不知道过了多久,当一切貌似有了些眉目的时候,我也倒头睡去了。
一大罐能量饮料扔进肚里,整个人精神了很多。于是第三天,最后3个赛段开始了。现在回想起来,我好像已经忽略掉了什么天气、尘土、颠簸还是困倦,用一种沉着冷静的状态开始工作。不得不说前一天的付出有了回报,看了无数遍视频似乎在脑子里有了一些印象,路书已经能按照基本的节奏跟随着向前走了。
虽然只有三个赛段,但单个长度36.81km的红湾是整个张掖站最长的。我已经不记得是怎样机械地从头将路段追到尾,因为天气或是颠簸或是鬼才知道的什么原因,记录我们车载通话的录音机也挂掉了。但是我们并没有倒下,我们在努力向前走。到现在我们都没有去关注成绩排名,因为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完赛。
当第九赛段完成的时候,我们两个不约而同都在按耐心中的激动,佯装镇定的向着摄像机诉说着感想。别忘了,车载录音机已经挂掉了,于是在我们一厢情愿的自说自话中,赛车平稳地向维修区进发。
当我们知道自己拿到了组别亚军的时候已经是回到大本营以后,但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从背包里一股脑把所有东西倒在宾馆床上时的情景。因为那个时候我才发现,所有东西都是滚烫的。我们这时才知道白天在赛车中经历了怎样的炼狱环境。别提桑拿,确定桑拿比这个简单多了。
张掖站就这样结束了,现在想起来依旧心潮澎湃。拉力赛用它独特的魅力打动着每一个参与者,这也难怪为何这么多车手为之奋不顾身,就连我这习惯了场地赛的人,也在心里有些蠢蠢欲动了。(文/汽车之家 许云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