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轮胎能过去的地方,裆下不一定就能幸免”在谈到这部分之前,我想先从我个人的经历角度和大家分享一个认知上的盲区:关于托底。
说到护板,就不得不先聊聊托底这件事儿,我从三个部分和大家进行分享:1,托底会造成什么危险,2,“托底和托底”的区别,3,试驾活动里的盲区。
肯定会有人说,托底?每次上下“道鸭子”的时候最为惊心,其它的时候好像没太多机会托底,这是在日常情况下,确实托底对我们造成的更多是心理上的担忧,对车辆的损伤一般不会太大,然而一旦到了野外环境,托底,也许真的会很致命。
1、前唇、下摆臂,油底壳,差速器,排气管,后杠……
这是在野外环境中最常见的因为托底容易损伤的部位,我们经常说,如果你的接近角通过角离去角不太理想,尽量不要去越野,除非通过改装手段,然而对于多数人而言,大家依旧缺乏直观的认知。
对于SUV车型来讲,前唇是在野外环境最容易触碰磨损的地方,SUV车型毕竟不是越野车,除了造型考量,还有更多的空气动力学设计,所以往往它的接近角数据都不会太大,所以在行走一些坡道、V沟时,稍有不当前杠就会率先阵亡。
而通过角则直接反应了你的下盘部分是否容易托底或者被担住,毕竟对于大多数SUV车型来讲,承载车型的特点就是所有的底盘部件都会暴露在最下面,如果没有护板的话,一旦行走在碎石较多的路段,很容易托坏底盘部分的配件,比如油底壳、差速器、排气管,这些部分一旦被撞坏或撞漏油,无法继续前行都是轻的,甚至连如何移动出去都成了最大的难题!
也正是有上面这些情况的存在,护板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它的作用不再是原车用来整理乱流防御碎石溅射那么简单的,对于以独立悬架为主的SUV车型来讲,野外环境中,它将成为你的金钟罩!
2、独立悬架和非独立硬桥,完全不同概念的托底
独立悬架招你了?在这部分,我将继续和大家说说,为什么说对于承载车身+独立悬架身为主的SUV车型来讲,护板是你在野外环境中必不可少的配置,哪怕它的作用有限。
首先,独立悬架的车型和非独立硬桥的硬派SUV和越野车,在底盘结构上是有着不小的区别,而这种区别在野外环境里,更是会被放大数倍,为什么这么说,咱们看图分享。
通过照片我们可以了解到,非独立悬架+硬桥的车辆因为有硬桥的存在,即便托底,一来它的传动、油底壳、差速器等都在桥上面,磕碰也不会伤及上面,硬桥会先帮着挡一道。二来,硬桥的结构相对简单,强度也大,再加上不同于独立悬架的摆动方式,中低速的磕碰几乎没什么影响,硬桥最担心的其实是被担住,而不是碎石带来的碰撞。
而独立悬架+承载车身的SUV则完全不同了,因为只有两侧在活动,中间部分是固定不动的,加上传动、油底壳等核心部件都暴露在这块固定不动的位置,而且又是直接面向地面,没有任何前序防护,所以一旦磕碰,很容易带来严重问题。
正是基于上述分享的细节,我们给这台探界者(参数|询价)选择了合金材料的底护板,防护的位置是发动机下部,可以对油底壳,前差速器等起到一定保护作用,其实这种护板并不算是强度最大的类型,但却是很容易买到的合金护板类型,好处是价格适宜,防护效果可以满足轻度越野,而且适配的车型非常多,几乎主流在售的SUV车型都可以找到对应产品。
当然了,如果你有更高的需求,也好办,常见的改装店都可以定做更好材料更高强度的底护板,包括从前到后贯穿式的护板,可以兼顾到排气管、传动轴、油箱和后差速器。价格会相对小贵一些,常在千元以上,对于深度发烧友来讲可以考虑,偶尔出去玩玩的话,这种“大众型护板”基本够用,毕竟你还得考虑车子自身的情况不是么,换个超强的护板,难不成你还想开着自己的SUV去爬石头么?
3、试驾活动里没有的:“托底表现”
最后,也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个现象,我们在参加一些或者观看一些试驾活动或者报道的时候,往往都会关注那些交叉轴、炮弹坑、侧坡、滑轮组的测试,也许你并没有注意到,这些项目里其实并没有一个项目是可以直观反应出这辆车是否容易托底的。它们更多的是考验车辆的四驱性能,并不能直接等于越野性能。
虽然我们总说这辆车的离地间隙是多少毫米,但在各种试驾活动中,交叉轴馒头包,侧坡大上坡,你体验的往往都是动力的储备,电子辅助系统的灵敏,更多都是和“轮间性能”表现有关的内容,却少有更多关于通过角的体验,也就是裆下部分,可你一旦走出去,到了真实的野外,也许你才会发现:一路伴随你的,也许是各种:“Duang~我X!怎么托底了”?
而在有了护板以后,这种情况则会得到一些改善,起码你不用太过于担心底盘配件被撞坏,但不代表你就可以肆意乱来,护板的意义就像电子游戏里对人物加持的护甲一样,可以帮你扛住冲击,但不代表你就死不了。随着托底的到来,相信你一定会对驾驶风格,车速进行修正,驾驶节奏和选路的方式也会更谨慎,这样才是最理想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