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汽车文化 品牌历史 正文

美国公路百年传奇 哈雷戴维森摩托历史

收藏 阅读全文 (0条) 举报/纠错

● 来自东方摩托强国的有力挑战

  印第安的倒下成就了哈雷戴维森的独步天下,哈雷戴维森的产品成了美国年轻一代展现个性的首选。在哈雷迷的狂热下,公司进入了一个不愁卖的鼎盛时期。然而,企业最大的危机就是没有危机感,缺乏竞争对手的哈雷戴维森逐渐滋生了自满和狂妄,此时它们没有想到一场前所未有的挑战即将来临。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在日本这个摩托车王国的“四大金刚”中,本田被誉为“王中王”,率先向美国进军的就是本田。1959年,本田来到哈雷戴维森的地盘,在美国设立子公司,正式宣战哈雷戴维森。在本田之后,雅马哈、铃木以及川崎也相继登陆美国,向哈雷戴维森叫板。有意思的是,为了迎合美国消费者的喜好,它们生产的车型大部分外形都酷似哈雷戴维森的摩托车。不同的是,日本厂商的产品重量更轻、配置更高,而且价格更低廉,这让一向挑剔的美国人也惊喜不已。

汽车之家

   很显然,骄傲自满的哈雷戴维森失算了,并且为此付出惨重代价。那么日本厂商是如何在哈雷戴维森眼皮掠夺美国市场的呢?我们不妨以本田为例,来看看它们是怎么做的。

  实际上,本田的美国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进入美国的第一年它们仅售出160多辆,可这不妨碍后程发力。在进军美国之前,本田专门成立一个调查组,有效获得了重要的市场信息。本田把在美国销售的产品放在三个重点上,分别是成本更低、更具特色以及更高质量。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日本人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他们仅仅用了5年就几乎摆平了哈雷戴维森,把市场占有率提升至80%。如此强势的表现让哈雷戴维森措手不及,有点被逼上绝路的感觉,这既有竞争对手强劲的原因,也怪自己管理不善和固步自封。随着日本摩托车对美国的持续进口,哈雷戴维森一直处于巨额亏损状态,濒临破产的它们不得不寻找财团的帮助。

● 是救星还是灾星?灰暗的AMF时期

  与日系厂商经过将近10年苦斗无果后,1969年,无计可施的哈雷戴维森与美国机械铸造公司(AMF)合并。时任AMF总裁罗德奈·C·高特是个狂热的哈雷迷,在他的帮助下,哈雷戴维森如愿度过财务危机。原以为哈雷戴维森会就此重获新生,无奈这只是灰暗的开始。

汽车之家

  在AMF的掌控下,哈雷戴维森摩托车的质量不尽如人意,更别谈创新了。加上日本厂商得势不饶人的进攻,哈雷戴维森可谓举步维艰。进入80年代,哈雷戴维森的市场份额萎缩至20%左右,公司再次面临破产的困境,这时AMF开始寻求新买主。曾经不可一世的哈雷戴维森怎么也没想到自己落得如此窘境。

汽车之家

汽车之家

  实际上,回购哈雷戴维森实际上具有一定冒险性,毕竟当时公司已经失去市场和活力。不管怎么样,为了庆祝这一历史时刻,激动不已的哈雷人还是组织了车手驾车从宾尼法尼亚州的工厂,长途跋涉前往哈雷戴维森的故乡密尔沃基举行盛大庆祝,向世人宣告雄鹰即将再次独自翱翔。

文章标签: 品牌历史
文章导航
展开全部目录收起全部目录
收藏
+1
+1
推荐阅读
发表我的评论
您认为文章写的好么:
评价内容: 修改 本文共有 4 个网友评价,其中100.00%好评,0%差评。
评价理由:语句不通/文章阅读困难
0/5000字 提 交 同步到:
最新文章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