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亏损企业到皮卡霸主
1990年,长城工业公司资产负债已达到200万元,南大园乡政府无奈开出优惠条件引人承包。26岁的魏建军站了出来揭下“皇榜”,与乡政府签订了5年的承包合同。当时,人们用一种复杂的目光,注视着这位开着拉达汽车上班的年轻总经理。对此,一位生于保定的长城老员工回忆道:“当时有不少人认为,魏建军的长城背后有魏氏家族企业支持,问题不大;但也有很多人并不看好,毕竟他太年轻了。”
实际上,在决定承包长城工业公司之前,魏建军并没有与家人商量,他只是执拗地认为,叔叔生前开创的事业,理应由他来继续下去。同时,他从小对于汽车的热爱也让他没有一丝犹豫。他从1990年7月1日开始担任总经理,当时公司只有60人,总资产仅300万元。1991年3月21日,魏建军与南大园乡政府签订了5年的承包合同,他将如何带领长城走出困境?
魏建军出任总经理之后,长城公司最初的经营内容为汽车改装,之后靠着为石油企业、冷冻厂等客户定制特种车辆,经济状况一点一点好转。不过,魏建军的心里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就是要造车。1993年,长城终于开始向着造车的梦想迈进了,这在那时的中国确实是一个超前而且冒险的举动。彼时,30岁的李书福拿着造冰箱赚来的几千万元,远赴海南炒房,结果全部赔光;27岁的王传福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所里,凭借对电池的研究,出任研究所旗下比格电池公司的总经理。造车对于他们来说,还很是遥远。
由于决策错误,长城最初在生产农用车方面走了一点弯路。但从那时起,长城汽车就在不断试错和纠错中前进着,直到今天亦是如此。在叫停了农用车生产之后,长城立刻在总经理魏建军的带领下转向了轿车生产。之前曾提到过,魏建军父亲的企业拥有生产汽车独立前桥和悬架的技术,因此再加上买来的底盘,经过手工拼装,一辆辆长城牌轿车诞生了。并且在中国东北销售状况不错,然而,1994年,国家《汽车工业产业政策》出台,汽车生产开始实行“目录制”的管理。长城轿车上不了目录,也上不了牌照,因此长城没有资质再继续生产轿车。“刚冒了个芽,就被一脚踩死。”魏建军郁闷至极,只得停掉轿车项目,长城工业的收入立马垮掉一大半。
尽管轿车项目无法进行,但长城毕竟获得了宝贵的造车经验。1995年,河北长城集团有限公司成立,同年魏建军与南大园乡政府续签了5年的承包合同。经过考察之后,魏建军决定上马皮卡项目。当时,在国内市场上共有3个模具厂,但都不生产整车,只生产配件。这给长城提供了皮卡生产的基础平台。魏建军发现,当时生产皮卡的厂家很多,但这些竞争对手大多是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其体制较封闭,机制较僵化,在营销上也很落后。他们生产出来的皮卡价格高,技术差,消费者并不买账,于是,他从保定当地的田野汽车厂挖来技术人员,从绵阳新晨厂采购发动机,从唐山齿轮厂采购变速箱,并选择由于可靠性和经济性而久负盛名的丰田Hilux作为蓝本,开始了皮卡车型的生产。1996年1月,“每天进步一点点”成为长城汽车的企业精神,这句口号一直伴随着长城的发展。
1996年3月,第一辆长城皮卡迪尔(Deer)下线。长城的市场策略是,先把价位拉下来做上量,以规模效应降低成本。迪尔锁定于小企业主和个体户,价位在六七万元,低于当时皮卡10万元的主流价位,迅速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
由于当时国家政策对于社会单位购买轿车有严格限制,让不少社会单位转而选择了皮卡。长城恰好抓住了这个历史机会,在私营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如广东、福建、浙江和山东等地大受欢迎。此外,长城善于倾听市场意见,不断改进产品并推出新款车型,1998年,长城皮卡产销达7000多辆,成为了国内皮卡霸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