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在意外碰撞发生时会产生各种作用力,为了提升车辆的安全性,就必须针对各种碰撞冲击力作适当的控制,才能有效地保障乘员的安全,将伤害降到最低的程度。Honda以其独有的G-CON(G-Force Control Technology)碰撞安全技术,通过在碰撞发生时,对乘员/行人及车辆的冲击力(G)进行控制,从而达到降低人员所受伤害的目的。Honda的G-CON技术是一项提升汽车安全性、保障车内乘员安全同时兼顾行人安全的车体安全技术,涵盖了车身碰撞技术、安全气囊技术和行人保护等相关技术。
1、碰撞安全车身
车体安全技术的发展必须依据实际道路意外碰撞发生的情形,进行各种测试与研究。在进行车体设计时,通常优先考虑两种碰撞情形。一种是:全正面碰撞;另一种则是:正面偏置碰撞。对于这两种碰撞情形,会有不同的车身设计考虑。传统的车身在正面碰撞和正面偏置碰撞时,难以同时满足降低乘员受到的冲击和保持乘员舱完整性的要求。
『G-CON技术车身能有效保护乘员安全』
针对传统车身在碰撞安全性上的矛盾,G-CON通过对车身进行有技巧的设计,不但降低乘员受到的冲击(G),同时还能保持乘员舱的完整性,从而保护乘员安全。对于前部传来的冲击,依靠前纵梁、上横梁等零件组成的框架结构吸收冲击能量,同时将碰撞能量有效地向地板骨架和侧面框架分散,提高了发动机舱吸收碰撞能量的效率,减轻了对乘员舱的负荷,确保了乘员的生存空间。
2、相容性车身技术
在对现实世界中碰撞安全研究及G控制技术发展的基础上,HONDA开发出了相容性车身技术,旨在使「提高自我保护性能」与「降低对对方车辆的危害性」同时满足Honda独特的被动安全技术。
3、安全气囊技术
早在1971年,Honda就开始着手开发安全气囊,从那时起就把“人”放在第一位考虑,同时对实际事故情况进行详细分析,并有效运用于实际车辆中。Honda是日本国内首先在车辆上装备安全气囊的厂家。Honda安全气囊的特点:
◆在对事故信息进行缜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精密控制;
◆适应各种乘员体型和坐姿;
◆实现对乘员的冲击最小化。
4、降低行人伤害的车身技术
Honda一直以来都把减轻行人伤害作为一个重要的课题,从1988年就开始了积极的研究。为了研究行人事故的情况,1998年Honda在世界上首先开发了第一代行人假人,在2000年又开发了第二代行人假人PolarII,其各关节特征与人体特征类似,而且可以测量各部位的伤害值,能够更有效地再现行人在发生碰撞时的状态。
● 广州本田的安全推广活动
广州本田以成为社会期待存在的企业为目标,从成立以来一直非常重视安全,安全、环保、节能是广州本田始终关注的课题。广州本田通过向用户提供具有先进安全性的产品,开展产品安全知识的宣传,加强公众对产品安全性的理解,培养交通安全意识。
2006年8月24日广州本田在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长春)成功进行了奥德赛和雅阁的CAR TO CAR(车对车)碰撞试验,进行CAR TO CAR(车对车)试验不光是展示先进的车辆安全性能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传播汽车安全的理念和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
2005年开始,广州本田开始在员工内部开展安全驾驶培训,丰富的培训课程、良好的培训效果获得了员工的一直好评,以此为基础,2007年,广州本田将把员工安全驾驶培训活动进一步普及推广,开展面向特约销售服务店的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使汽车安全理念得到不断延伸。
2005年到2006年,广州本田与中央电视台合作,制作和播出了“和谐世界,你我共建”的系列公益广告,安全驾驶是其中的主要内容。公益广告播出后,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今后,广州本田将会在提高产品安全性、提升公众的安全意识和安全驾驶技巧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为构建和谐、安全的社会不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