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底盘升降
通过性会受到一个主要因素的影响,就是底盘的高低。由于官方提供的最小离地间隙相差很多(LX570为225mm,GL450为305mm),考虑到其中可能有对于车内载重定义的不同,我们选择了简单直观的方式来比较一下。也就是用尺子分别测量底盘升降前后的侧门底边离地的高度。这种方式虽然并不代表实际底盘的离地间隙,但可以比较两者间差距。
GL450采用AIRMATIC主动空气悬挂,可以进行3级调节,当面对通过性较差的路面时,可将悬挂调至最高状态防止拖底。只需要通过中控台上的旋钮完成,上手非常容易,但悬挂的调节动作非常慢,需要持久等待。车身调至最高后,行驶速度有了最高30km/h的限制,该信息在完成了车身升高动作后仪表盘上会有提示。
LX570具有四轮主动悬架高度控制(AHC)和适应式可调悬架系统(AVS);车身高度分为三档,高、低和标准(中央屏幕会显示N),调节时,车身升降的速度非常利索,从最高点降至最低点基本在5秒左右完成(在停车状态中)。
底盘升高前,GL50的离地240mm,要好于LX570的220mm。而升高底盘之后,两者的离地高度则基本一样。这样看来,如果不是有高科技手段的武装,那么LX570的实际通过性很有可能不如GL450。但是加上底盘升降的功能,两者水平相当,而且LX570的这套系统明显要更好用,反应更快更直接,GL450的动作则很缓慢,需要耐心等待。
◆ 实际项目
越野测试的项目和内容相对来说还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是以攀爬能力和通过性为主。虽然最终结果是两辆车都能通过越野场地中各个项目的测试,但是从中可以明显地看出GL450的承载式车身在抗扭曲能力没有LX570那么强。以一个项目为例,在过炮弹坑的时候,当一个车轮陷在坑内时,车身大幅度倾斜,LX570的所有车门都可以正常打开,包括尾门。而在同一个位置上,GL450的尾厢门则产生了一个缝隙,导致无法完全关闭。
这当然是非承载式车身天生刚性就要更好更抗拉伸和扭曲,所以说仅从这一点上就可以判断这两款车型的实际身份各有不同。同时,GL450没有LX570的车身长,但在轴距上却大大超出对手,虽然长轴距在营造车内空间上有优势,但对于越野时的通过性却有大大的影响。
不使用底务升降的情况下,GL450的离地间隙更高,不管是实际测量还是官方数据都显示如此。同时,GL450的接近角和离去角都要大于LX570,因此单从通过性来看,除了轴距过长以外,GL450并不输于LX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