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10月 明分日月仰首望星汉 岳各丘山俯身观舆轩
农历八月,酉,风地观。风行地上,阴长阳消。
前面我们用竞争格局图来解读整个乘用车市场每月的变化,不过整个乘用车市场的竞争格局图虽然能够展示市场全貌,但对于份额较少的小众市场却会忽略一些细节。因此,这个月让我们看看其他细分市场,将细分市场的相关车型摘出来单独分析。刚好,别克GL6、阅朗本月上市,我们先聊聊旅行车和MPV。
旅行车在中国的市场表现一直不温不火。业界对于这类既实用又有情怀的车型呼喊了多年,无奈中国用户就是不买账。其实本质在于,旅行车诞生早于MPV和SUV,在市场整体容量不大的时代,无论是出于成本限制还是设计师的想象力的制约,基于轿车拓展旅行车都是最经济的做法。直到后来市场足够大、专业功能需求足够突出,才逐渐发展出SUV和MPV车型。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市场,起步却较晚,因此当旅行车概念开始在中国市场被广泛认知的时候,SUV和MPV早已深入人心,显然用户更青睐功能更为专业化的SUV和MPV。并且此时SUV也已经CUV化,价格与轿车相差无几,几乎没给旅行车留下价格空间。所以旅行车在中国市场实在是生不逢时。不过好在中国汽车市场足够大,大到任何一个细分领域都可以有足够的市场容量,所以近一两年有多个旅行车上市。而中国的旅行车市场定位,更像是具有差异化特征的轿车,而“旅行”原本的概念也仅仅留在文化层面,象征意义大于实用意义。
相较而言,MPV虽然一直不温不火,总体销量在整个乘用车中占比不高,但事实上中国的MPV市场已经非常发达了,并且不断的演化、细分为多个竞争圈,并且与旅行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中国MPV市场的源头,主要有两个:一个是真正的商务MPV,比如别克GL8,这也是中国用户对MPV车型最早的认知;另外一个源头却是看似毫无关系的微客,并且衍生出来很多细分竞争圈,甚至影响到了SUV。让我们一一道来。
商务MPV:依然是最重要的竞争圈,代表了MPV市场的发展趋势和最高水平。商务MPV竞争圈以外国品牌车型为主。别克GL8始终是该竞争圈的标杆,另外两个核心车型是本田奥德赛、艾力绅兄弟,这三个车型构成了商务MPV竞争圈的核心。
低端MPV:部分中国品牌MPV也曾经进入商务MPV竞争圈,最具代表性的是在这一细分市场耕耘多年的风行菱智和江淮瑞风。早些年菱智和瑞风还是被很多企业用于商务接待的,不过虽然东风柳汽和江淮汽车此后不断推陈出新,用户却越来越将这类车型用于拉货,以替代无法进入市区的轻客、微客等车型。
多功能MPV:外国品牌一些尺寸更大、具有更方正内部空间的MPV通常会用来改装作为专用车,其定位更接近轻型客车,更像是商用车,如福特途睿欧、大众迈特威等。在中国市场,以商务MPV的定位,其MPV的含义是“Mine Protected Vehicle”,那么这类多功能MPV的概念就应该是“Multi-Purpose Vehicle”。
豪华MPV:除了向下延伸,商务MPV也有一支向上发展,形成了一个高端竞争圈。丰田埃尔法、奔驰V级等拥有更大的空间和更好的舒适体验,其功能甚至从商务接待演变为更强调私密性和奢华感的保姆车。
家用MPV:在MPV中,有部分尺寸稍紧凑、价格经济的车型被很多用户作为家庭用车,如大众途安L、别克GL6等,我们暂且称之为家用MPV。家用MPV通常与同级别轿车共用平台,尺寸相近,但对于空间的利用更具效率。不过家用MPV与旅行车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很多旅行车具有不错的空间表现,并且提供7座布局,而一些家用MPV也舍弃滑动后车门,改为普通轿车式的后排车门。而在用户购车时,也会将家用MPV与旅行车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选择。
客货两用MPV:与前面的“正统MPV”不同,这一细分竞争圈的来源则是微客。微客,即最具中国特色的面包车,起源自日本K-Car。微客曾一度发展壮大,并且越来越大、越来越长,进化出“宽体大微客”。随着需求的升级,用户对舒适性和外观造型的要求越来越高,基于微客平台打造的五菱宏光应运而生。随后其他品牌陆续跟进,如长安欧诺等。不过宏光和欧诺的分类存在争议,不同机构对其到底是微客还是MPV各执己见。随后,基于传统乘用车平台的宝骏730、长安欧尚等应运而生,开拓出了一个独特的客货两用MPV市场。并且,随着需求的进一步升级和差异化,部分用户还将目标转向了SUV。长安、东风、五菱等微客大厂也驾轻就熟的开发大空间、低价位的SUV车型,以满足用户客货兼顾的使用需求。
可以看出,微客与MPV这两个最初毫不相干的细分市场,在中国市场各自进化发展,最终实现了奇妙的融合。汽车厂商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用户,但用户是上帝,用户会用自己手中的钱来投票。顺应市场、打造用户真正需要的产品,才能与用户实现共赢。
说完MPV,我们再来聊聊规模更小的跑车市场。跑车在中国市场虽然小众,但仍然可以在微观层面观察到其细分市场内部的竞争关系:
入门跑车:价格通常在50万元以下,马自达MX-5,福特Mustang(我们仍然习惯称其为野马),大黄蜂雪佛兰科迈罗,还有丰田86和斯巴鲁BRZ兄弟……都是耳熟能详的名字。这类车型价格不高,通常会被用户拿来和普通轿车或者轿跑对比,也是最接能够乘用车市场的车型。
中端跑车:奥迪TT、宝马Z4、保时捷718,也都是经典跑车。
超级跑车:超跑显然不需要本人多介绍了,大家都懂的。想必有些看官会抱怨,为何看不到迈凯伦、布加迪、科尼塞克、帕加尼。的确,由于超级跑车曲高和寡,用户较少,况且超跑车主生活丰富多彩,较少泡论坛,以至于产生的数据量有限,因此这在个竞争圈中仅有几款有代表性的车型出现在竞争格局图中。
奢华跑车:这个竞争圈仅有宾利和劳斯莱斯两个品牌,这与其品牌的独特地位相关。
由于超级跑车和奢华跑车已经属于奢侈品范畴,其用户购车模式也与普通汽车用户完全不同了,因此用户网上的行为也不具有代表性。这里所展示的竞争格局仅供参考。
■ 2017年11月 万仞山起自聚沙垒土 千里途积于跬步笃行
农历九月,戌,山地剥。山附于地,剥。
11月,业界广为关注的领克01终于上市。领克上市后,吉利控股麾下将拥有吉利、领克、沃尔沃、宝腾、路特斯五个乘用车品牌。沃尔沃、领克、吉利,三个定位不同的品牌拉开档次差距,路特斯填补了吉利运动品牌的空缺,宝腾也必然成为其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市场的先头部队。再加上伦敦出租车,以及商用车品牌远程汽车,吉利控股拼凑出完整的汽车整车产业版图,一个中国版的大众呼之欲出。
而在此之前,吉利也曾经将品牌进行拆分,但彼时的几个品牌并没能形成足够的定位差异,因此不久后又重归一个吉利。吉利这样的经历,一汽、东风、北汽、奇瑞、长城,甚至众泰,都曾经或正在上演。
奇瑞汽车本算是过来人,但在将奇瑞、开瑞、瑞麒、威麟重新整合之后,不甘寂寞的奇瑞又开始了山头林立的局面:除打造当时定位高端的观致外,还因为各种原因衍生出凯翼、捷途等多个品牌。在打造品牌的路上,奇瑞始终无法从一而终,总是处于“练废一个大号,再开一个小号”的状态。不仅市场表现不佳的观致、凯翼被剥离,此前与多家企业联合打造的商用车品牌联合卡车也最终甩锅留给了中集。
长城汽车略有不同,最初的品牌重心是长城,此后借着SUV市场的东风,将哈弗从一个车型名称独立成一个品牌,大获成功。如今,再次在哈弗如日中天的时候打造了全新的高端子品牌WEY。但WEY和哈弗并未拉开足够的距离,这对长城汽车而言是未来的一个隐患。
众泰则处于另外一种状态:不仅在众泰品牌下设立临沂、金坛、永康、长沙四个事业部各自独立运营,还另外打造了汉腾、君马两个品牌。从产品上看,众泰T系列、SR系列、大迈系列,和汉腾的X系列、君马的S系列,同级别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相差无几,内耗严重。
以上仅是几个典型,相同的事情还在各大中国品牌上演。然而在没有找到品牌自身定位、形成品牌文化,甚至产品线还不够长的时候,就开始盲目分化品牌、树立高端,无异于揠苗助长,不利于品牌的成长与企业的发展。
如何以战略眼光做好长期的品牌规划,并制订好切实可行的阶段性目标,是值得每一个中国品牌思考的问题。而实现品牌提升这一目标的前提,是做好基础研发和技术积淀,以有竞争力的产品和完善的服务赢得用户的认同,并通过有社会责任感的形象和有格调的传播内容形式与用户沟通。正所谓“上以厚下,安宅”——只有夯实基础才能稳定上层建筑。
■ 2017年12月 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 地势坤正人厚德载物
农历十月,亥,坤为地。地势坤,坤厚载物,含万物而化光。
冬月(十一月),子,地雷复。阴阳去而复返,冬至一阳生。由于农历丁酉年闰六月,至年底,公里与农历的日期愈发难以重合,几近错位半月,因此公历12月前后跨了十月、冬月两个农历月份。如果说农历四月纯阳的乾卦是春生夏长,那么十月纯阴的坤卦就是秋收冬藏了,而冬月的复卦则象征了新的生机。总之,这是享受成果的季节。对于汽车行业而言,也是一年中销售的高峰:2017年12月,汽车市场终端销量超出业界预期,与2016年12月持平,从汽车厂商批发量来看,甚至微微超过了2016年12月的销量纪录,再次创造了历史。
近十年来,中国乘用车市场经历了爆发式增长,并始终处于高速增长期。然而2017年,中国乘用车市场终端销量为2332万辆,相较往年仅增长2.6%,2018年的预测也不乐观。中国车市进入调整期。
虽然乘用车市场整体销量增长缓慢,但销量结构却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而这种结构性的调整,使得机会与风险并存。从各价格区间的销售线索分布看,与去年同期相比,2017年12月的销售线索中12万元以上价格区间的占比明显提升。相对的,12万元以下价格区间的线索量降低,尤其是6-9万元的价格区间,下降迅速。
中国汽车用户的购买力的持续提升、汽车产品价格的降低,体现在销售线索上,就是价格分布逐渐向中高价位倾斜。这也从侧面说明了中国用户日渐成熟,开始越来越多的选择更具品质的车型。而用户这样的选择偏好,使得豪华品牌2017年在中国市场取得不错的成绩,销量增长普遍高于整个乘用车市场。
在市场整体低迷的情况下,有车企欢喜,就有车企忧愁。豪华品牌下探市场、销量稳定增长,中国品牌争先恐后向上发展,谋求突破天花板,以至于主流外国品牌的市场份额被挤占,而且品牌集中度还在不断提升,这对于一些品牌而言,寒冬才刚刚开始。尤其是韩系品牌和法系品牌,2017年的销售线索量占比相较2014年直接腰斩,2018年的生存状况可能更不乐观。
事实上现代、起亚早已意识到这一问题,率先通过降价的方式确保维持自己的市场份额。而雪铁龙、标致、斯柯达也看到发力的迹象。新的一年会有怎样的市场格局变化,值得期待。
■ 写在最后
列位看官,本文以农历月为周期解读市场竞争格局的方式……其间参杂了各农历月对应的卦象的解读。真的可以这样附会吗?显然不可以。所以列位看官切莫当真,不要被本人误导。虽然周易更多的用于占卜,但其本质是古人对自然、社会现象的思考,是在古人认知水平下构建的当时的方法论,具备朴素的唯物主义的特征。不过既然有了现代科学,古代的学说自然可以束之高阁,抑或仅作为文化研究而已。其实这部分内容不过是故弄玄虚、博君莞尔而已。虽然不会尝试以周易来进行市场预测,不过思考农历对用户的生活、消费周期产生影响、进而影响中国汽车市场表现,并将这些作为影响因素纳入算法,通过大数据和机器学习来进行销量预测,是严肃认真的。
2016年到2017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戏剧般的跌宕起伏。2018年,中国车市仍将处于调整阶段,是关乎各大车企生死存亡的重要一年,只有努力在2018年生存下来,才能够迎来2019年、2020年中国车市的重启。未来,中国车市将更加精彩,让我们共同见证。(文/汽车之家大数据分析师 刘雪杉)
更多有关行业洞察、大数据分析的内容,请关注刘雪杉的微信公众号:STEVEN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