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在近些年,很多人在扔掉车里那些不必要装饰的同时,也为爱车添加了两样非常有用且必要的“新物件儿”,没错,它们就是行车记录仪与儿童安全座椅。
就在四、五年前,行车记录仪与儿童安全座椅对于国内车主来说还是个新鲜玩意儿,大多数消费者甚至不知道它们为何物。而同期欧美国家行车记录仪的普及率却已经相当高,拿“战斗民族”俄罗斯来说,行车记录仪在俄罗斯普及率接近100%,相关政府部门已经将其全国性立法,强制每台车都要安装行车记录仪。
而行车记录仪在国内的发展却要缓慢的多,直到国内汽车市场经历了不可思议的井喷式发展后,拥堵的道路、难以划分责任的交通事故以及频发的碰瓷儿事件终于让人们意识到安装汽车“黑匣子”的重要性。
行车记录仪真正大面积进入国内市场是在2010年底,在那之前国内车主非常热衷于PND外挂式导航/电子狗,想当年一台车载导航曾经卖到过上万元的高价。随着年轻消费群体的迅速壮大,国内消费者选购车载电子设备时更趋理性,他们的行车安全意识更强,对购买行车记录仪的热情远超其他车载电子设备。
2011年伊始,行车记录仪在国内迎来前所未有的热潮,一时间很多人纷纷投身这一领域,行车记录仪市场占有率也呈现爆发式增长。然而这种热潮却连一年也没撑过去,当年年底行车记录仪的售价便从千元下降到普遍只有二三百元,市场在极度扩张后又呈现快速萎缩之势。
这其中激烈的市场竞争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国内消费者对行车记录仪本身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很多人购买行车记录仪只是想图个“心理踏实”,还远远没上升到安全意识的高度。也正是因此,即便2013年国内行车记录仪出货量已经突破800万,我们也很难简单用数字去衡量行车记录仪的普及率。
至于儿童安全座椅则在行车安全中显得更加重要,据统计,直到2014年我国儿童安全座椅普及率还不足1%,实际使用率更是只有可怜的0.4%,即便是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儿童安全座椅使用率也不足三成。而欧美发达国家的儿童安全座椅普及率早在上世纪90年代便已达到九成以上。
儿童安全座椅在国内推行进度缓慢,很大程度上源于父母的错误观念。国内很多消费者总是认为怀抱儿童乘车是最安全的,事实却并非如此,行车过程中大人对于儿童的保护作用非常有限,并且一旦发生事故,大人连自己的身体都无法控制,何谈保护孩子?最终很可能大人安然无恙,孩子却因为保护不当而受到伤害。
另外因为孩子初次使用儿童安全座椅时多半会哭闹,出于心疼、娇惯的心理,大人们往往会就此将儿童安全座椅丢弃在一旁。这些情况的出现恰恰凸显了国内主力消费群体对于车内儿童安全意识的淡薄,对安全行车仍存有侥幸心理,这些不但制约着儿童安全座椅在国内的普及,也埋下了巨大安全隐患。
令我们感到欣慰的是,在民间组织、媒体的大力推行下,近两年儿童安全座椅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多被提及。2012年7月1日,国内首个针对儿童安全乘坐的标准——《机动车儿童乘员用约束系统》实施,这意味着国内儿童安全座椅生产正式有标可依,各类“山寨”货将无处遁形。2014年3月,经过修订的《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实施,随后山东省和深圳经济特区也相继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此举标志着儿童安全座椅的使用已经纳入地方法规范畴。
在2014年12月召开的“儿童安全乘车公益宣讲研讨会”上,有关领导曾发表意见称:“儿童安全座椅立法前景乐观,实际推行却很艰难”。不过即便法律法规仍面临缺少细节规范的尴尬,我们还是得到了有关儿童乘车安全的全国性法案或将在2016年推出的好消息,法律法规的推行或许能够起到指导、警示作用,然而想让行车记录仪、儿童安全座椅真正被国人所重视,消费者行车安全意识的整体提升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