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的兴衰沉浮,疯狂大宇覆灭背后的故事
大宇汽车是韩国大宇集团旗下的骨干企业,也是韩国第二大汽车生产企业,大宇汽车公司最辉煌的时候可年产汽车60多万辆。大宇从创立之初便与美国通用公司保持着非常密切的合作关系,此后更是被通用集团收购,成为了通用旗下子公司,然而通用汽车同平台的策略也将大宇这匹“韩国黑马”拖下了水。
大宇汽车公司创始人金宇中于1967年创建了新韩公司,并于1983年改名为大宇汽车公司,与许多“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不同,这位金宇中的父亲时任韩国大邱市市长,金宇中在京畿高中毕业后又在首尔延世大学攻读了经济学学士,可以说金宇中能够如此顺利的建立大宇集团,并迅速成为韩国四大集团公司之一,与他的“背景”不无关系。
在“后李承晚”时代,朴永锡带领的新一代韩国政府积极促进与发展韩国经济,在资源的开采应用、进出口以及工业化等方面向当时韩国本土财团提供了一系列资金及政策上的帮助,金宇中的大宇集团自然名列其中,这一时期在韩国政府的帮助下,大宇集团迅速提升了自身实力。
虽然没有成为韩国第二个5年计划中的主要发展对象,大宇集团还是获得了韩国政府提供的低息贷款,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大宇集团将主要精力放在了服装及纺织品的生产上,而大宇汽车公司也在这个“百废待兴”的大环境下迅速崛起。
很快,韩国国内便开始了第三、第四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在此期间来自其他国家的竞争开始冲击韩国本土企业,韩国政府则迅速在机械、电气工程、造船、石化、建筑以及军事等方面对本土企业实行了一系列“地方主义保护”政策,这一时期,韩国政府要求大宇集团在造船方面有所突破,而大宇集团也不负众望的造出了具有竞争力的船只与石油钻井平台。
随后的10年间,韩国政府实行更为自由的经济政策,并且放松了对本土企业的贸易保护,鼓励自由贸易与良性竞争,这一政策也为大宇集团和大宇汽车提供了契机,在这一时期内,不仅大宇集团与美国、欧洲等国家的企业合作密切,大宇汽车也将他们的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等地,并在上世纪90年代实现了年产60万台汽车的辉煌战绩。
不断攀升的业务量也催生了大宇集团不断扩张与吞并的行为,1993年,大宇集团在海外的企业就多达150余家,到了1999年这个数字更是增加到了600多家,也就是说,在这几年时间里,大宇集团平均每三天就新增一个企业,而这个时期韩国人“越大越好”的观念也注定了这一现象的发生,为了不断扩张,大宇集团不得不向银行大肆借贷,而面对着不断高筑的债台,韩国人似乎没有意识到危险就在身边。
1997年底,韩国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此时的大宇集团由于此前一系列的疯狂并购已使得自己步履维艰,庞大的集团公司每做出一个决定就意味着巨大的损失。就这样,大宇集团这个庞然大物在2年间迅速土崩瓦解,于2000年11月8日正式宣布破产,大宇汽车公司也被列入了“整顿企业”的大名单。
在离开其母公司后,大宇汽车公司一直在巨额债务中艰难的挣扎,并且未能在最后期限内偿还两家银行的债务,大宇汽车公司也不得不宣告破产。此时通用集团接手了这个“烂摊子”,并于2002年10月28日在韩国汉城成立了通用大宇汽车科技公司,总部位于韩国仁川,旗下拥有三家生产工厂,分别位于韩国昌原、群山及越南河内。
进入通用集团后,大宇便立即开始与雪佛兰、别克同平台生产廉价、经济的中低端车型,并远销至世界各地,与霍顿的情况类似,大宇在韩国仍贴自己品牌标识,而在美国、欧洲等市场则悬挂雪佛兰和别克的标识,也就是说,此时的大宇已经毫无“自主研发”能力可言,只是在玩着“挂羊头卖狗肉”的把戏。
让我们看看大宇在通用旗下推出的这些车型,相信您一定耳熟能详,大宇Matiz即国产的雪佛兰乐驰、大宇Lacetti即国产的别克凯越、Kalos即国产的乐风、Magnus即国产的景程。
与其他消失的品牌有所不同,大宇的命运看上去不是通用简单的将其出售或直接关闭。在这个问题上,通用对大宇采取了一种较为委婉的方式,它于2011年宣布采用“雪佛兰”取代在韩国使用的“大宇”品牌,同时“通用大宇”公司名称也变更为“通用汽车韩国公司”(GM Korea Co.)。也就是说,大宇这种“换标销售”的生产方式也在通用集团的一纸声明中成为了历史,“大宇”作为汽车品牌的历史也彻底被终结。
小结: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大宇集团短暂存在的30多年时间内,我们清楚的看到了一个企业由小到大,由盛及衰的全过程,而大宇汽车公司也在不断的壮大、扩张、负债与挣扎中逐渐迷失了自己,二十年可以使一个企业迅速成长为庞然大物,却也同样因为根基薄弱、缺乏底蕴使得大宇最终沦为了其他企业的代工工厂,并彻底走向了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