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初期,霍顿推出的大部分为符合澳大利亚国情的自主设计车型,而到了70年代末期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霍顿在这个时期推出的车型基本都是基于海外已经投入生产的车型进行加工设计,然后再挂上霍顿的标识进行销售,只有“Statesman”车型依然为霍顿公司自主研发生产,保持了它原有的韵味。而霍顿随后推出的两门版Monaros则成为当时这个级别市场中的佼佼者,不仅如此,它还是霍顿公司当时最为畅销的车型,三年时间共卖掉485650辆。
70年代的澳大利亚流传着这样一句广告语:“足球、肉馅饼、袋鼠和霍顿车”,这当然是基于雪佛兰在美国的“棒球、热狗、苹果派和雪佛兰”改编而来的“澳洲版本”,而它也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霍顿汽车在澳洲的知名度。1975年霍顿基于欧宝汽车推出了澳大利亚版本的紧凑型车“Gemini”,这款车搭配一台1.6L发动机,颇高的经济性与实用性使它迅速获得了消费者的青睐。
而迄今为止霍顿旗下最受欢迎的车型出现在1978年,一款名为Commodore的车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横扫澳大利亚甚至世界市场,这款车基于欧宝平台开发,动力方面它搭载霍顿公司自主研发的六缸或八缸发动机,并在舒适性上下足了功夫,这款车仅出口便达到了10万余辆,涉及市场更是包含新西兰、泰国、香港、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马耳他以及新加坡等许多国家。
在澳大利亚市场一帆风顺的霍顿在上世纪80年代受到了很大冲击,当年澳大利亚政府为了使澳大利亚的汽车市场更加合理化,推出了一项旨在降低澳大利亚汽车市场保护程度的“Button”(纽扣、徽章)计划,在完全打开进出口市场的同时鼓励汽车厂商尽量生产经济、实用的车型,这一政策大大刺激了当时“稳坐江山”的霍顿公司,他们马上决定重新打开关闭许久的Pagewood、新南威尔士州工厂,并引入来自日本的五十铃汽车在澳进行销售。
与此同时,70年代末期爆发的石油危机也对霍顿汽车的销量造成了严重的影响,霍顿Commodore在澳大利亚市场的销量也在80年代第一次输给了福特猎鹰。三菱、日产以及丰田等日系品牌也趁机大肆打入澳洲市场,抢占了不小的市场份额,1982年霍顿曾经发布了一款卡米拉车型,但推出后消费者却认为其1.6L的动力不足,这款车迅速以失败而告终,时至1980年中期,霍顿汽车公司已累计亏损超过5亿美元。
1984年霍顿推出了改款的Comm车型,这款车原本搭载一台3.0L6缸发动机,但由于此后澳大利亚法律规定所有汽车均需要使用无铅汽油,霍顿只能放弃这台发动机,转而选择了一台出自日产的经济性发动机。此时的通用对霍顿品牌的复苏充满了信心,它不仅还清了霍顿亏损的7.8亿美元,还针对霍顿公司的现状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重组与资本重组,重组后的霍顿公司被一分为二,分别专门生产汽车发动机与车身。
从1985年开始,霍顿开始出售出自铃木的超小型汽车,并在1989年成立了一个由霍顿汽车公司为主的“澳大利亚汽车产业联盟”(United Australian Automobile Industries),简称UAAI。这个联盟的主要任务就是将丰田卡罗拉、凯美瑞等车型进行换标销售。
进入90年代,霍顿汽车公司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纵观整个90年代,霍顿除了继续生产在澳大利亚畅销的车型,还在这十年内根据市场需求不断改变策略,1990-1999年,霍顿汽车在澳大利亚的市场份额从21%持续增长至28.2%,1998年底,通用霍顿汽车公司还将自己企业的名称简化为“霍顿有限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刚刚进入90年代的时候,霍顿便将其在新西兰的组装工厂逐步淘汰,这也就意味着霍顿品牌的汽车将完全在澳大利亚本土生产,霍顿在澳大利亚的销售不会再牵扯因关税而导致售价过高的问题,此后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也相应的将汽车进口关税从57.7%大幅降至22.5%。
然而霍顿却并没有把90年代热销的势头带到新世纪,进入21世纪的霍顿汽车销量就像是坐过山车一样忽上忽下,霍顿在澳大利亚所占的市场份额更是从2000年的27.5%下降到了2006年的15.2%,而从2003年开始,霍顿也将销量第一的宝座拱手让给了丰田。
低迷的市场表现自然严重影响到了霍顿公司的利润,2002-2004年,霍顿汽车公司累计盈利8.429亿美元,可仅仅是在1年后,2005-2006年的霍顿销量暴跌,造成亏损2.9亿美元。导致这种现象的一个原因在于这期间霍顿投入巨资开发全新车型,且新车迟迟不能公开上市,另一个则是因为澳元在这一时期的强势坚挺,使得进出口贸易受到影响。针对这些问题,霍顿关闭了部分组装工厂,遣散了超过1400名工人,但亏损的势头依然在继续。2007年稍好,仅亏损600万美元,2008年则又出现了超过7000万美元的资金缺口。
值得一提的是,2002年霍顿汽车公司代表通用集团收购了韩国大宇品牌44.6%的股份,并在2005年增持至50.9%,此后霍顿以大宇Kalos车型替代了原本基于欧宝平台开发的Corsa车型,同年又以大宇Lacetti替代了入门级的霍顿车型。
今天的霍顿仍然是一家拥有近1万名员工,主要市场为澳大利亚,出口国家包括美国、中东和韩国等多个国家的综合型汽车厂商,虽然历经沧桑,几经沉浮,但霍顿依然是澳大利亚人的骄傲,是澳大利亚汽车史上最值得谱写的篇章!
小结:
已经走到第156个年头的澳洲雄狮霍顿,在其成长的百年历程中可谓历尽坎坷、跌宕起伏,同样是经历了通用集团的“共用平台”时期,霍顿却在生产通用旗下其他品牌产品的同时倔强的保留了原汁原味的“澳洲汽车”,亦如澳大利亚政府对本土车企的保护一样,澳洲人对霍顿品牌也有着溢于言表的情感与疯狂的拥护追捧。
总结:
大树底下好乘凉,通用旗下现存的美国本土品牌如今都是世界车坛不折不扣的“销量大户”。然而让我们撇掉围绕在通用身上的种种光环,将目光重新放回这个企业自身,目前通用旗下仅存的七个汽车品牌有四个属于美国本土,且有半数以上均为威廉·杜兰特亲手创立的“嫡系”,在通用集团的荫庇下,这几个美国本土品牌品牌蒸蒸日上,红红火火,相比之下其他三个“外来品牌”的命运则要悲惨的多,“出身不好”的它们在通用旗下无不备受排挤,然而无论怎样它们毕竟都还活着,下一期我们即将为大家介绍的,则是通用旗下已经消失的汽车品牌,它们究竟会有怎样的遭遇呢?敬请您继续关注。(文/图 汽车 之家 陈雷)